好奇不是简单的事——读《教育的情调》之“孩子好奇的体验”
(2023-05-11 15:59:02)好奇不是简单的事
——读《教育的情调》之“孩子好奇的体验”
今天读范梅南《教育的情调》之“孩子好奇的体验”,文中作者引用了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两个五岁的男孩本和克里斯,本对昆虫非常感兴趣,本的父亲是科学家,他和父亲经常到小河边或森林里采集昆虫,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克里斯也对昆虫感兴趣,虽然没有像本那样能够知道那么多昆虫的名字,和有几条腿,但却对本把毛毛虫踩死,把一只大蜘蛛用胶水粘住很失望。第二个故事是作者带着他的两个孩子在加拿大草原突遇北极光时,当他为能够给孩子们产生好奇的机会高兴时,他却看见了“我的孩子们竟让人难以置信的平静”的现象。而当他在极光下沉思:我是谁?我在那里?我为什么会在这儿?他的孩子们却兴致盎然地讨论黑暗会害怕吗?停车的附近会有狼吗?是不是听到了草丛中沙沙的声音?那会是什么?假如跳到我们身上了呢?那时我们会怎么做?如果让我们永远待在那片漆黑中,又会怎样呢?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好奇体验呢?作者自述说:“我将视线投向天空,我的孩子们却将视线投向黑暗,当黑暗回头注视他们时,他们似乎已经感受到了他那令人惊悸的美丽”。
作者引用这两个故事想要说明什么呢?首先,好奇心是上帝送给人们的礼物,是人人都有的天性,但这个礼物并不是让人们以一个简单的“那是什么?”而抛出去,然后换回一个廉价的概念或名词。就像故事中科学家小儿子本能够叫出很多昆虫的名字却没有进一步提问的能力和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其次,好奇心既然是天生的,就不是被教师传授,也不能够由我们教育者带给学生,我们能做的就是间接引导一个聚精会神的状态,想一想那个奇妙的北极光时刻吧。第三,好奇心不会在完全陌生的事物产生出来。大学问家看到北极光思考人生,孩子们生出对黑暗的恐惧,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孩子们会对《十万个为什么》特别热衷,而大学问家们对外太空无限着迷。每个人头脑中的知识储备千差万别,面对不同事物时,大脑会选择一件最节省能量的事物来与原有知识建立联系,让你产生出特有的兴趣和好奇心。第四,好奇心最美妙之处是能大致猜到问题的答案。就像作者在题头所说的“真正的好奇心不是问很多很多的问题,我真正感到好奇,是在所问的问题以某种方式返回我这里,或是当问题被沉寂,好奇的沉寂缠绕和包裹着的时候”。
作者对好奇心的故事在于阐述作为教师或者父母,我们别指望孩子们能够真的在自己好奇心的驱使下提出类似于科学家研究的问题,而真正的问题也未必被问出来,就是所谓的“好奇的沉寂缠绕和包裹着”。但是当孩子问“那是什么时”我们心里要知道他们并不是简单要一个“答案”,也没必要给他们他们一个固定的答案,而是给他们一个带有可能性答案的故事。
我的小外甥一直对水泥罐车充满了兴趣,只有自主选择买玩具,就会选择各种大小颜色形状不同的水泥罐车,昨天突然用手指着水泥厂的三个塔问“那是什么”,我讲了一个由水泥到水泥泵车将水泥浇灌到楼房模子中的故事。这个故事慢慢的讲,讲了一路,他一直听。最后他问三个塔中一个装着灰,一个装着石子,一个装着水吗?我说开始的时候可能是这样吧!
好奇,真不是简单的事,作为父母和老师,我们是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呢?还是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呢?越想越会惊出一身冷汗,越做也会让人敬畏这个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