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读怀特海《教育的目的》有感
(2023-03-23 18:25:12)教育的目的
——读怀特海《教育的目的》有感
去年下半年,努力跟着常生龙老师阅读群读完了怀特海《教育的目的》,当初拿到这本书就有想要一探究竟的冲动,因为三十多年的爬摸滚打,教育的目的停留在政策层面上,停留在社会对人才要求的角度,如:“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和教育的宗旨“立德树人”。用一本书来阐述教育的目的,怀特海是站在个人成长的视角,论述一个人在成长和发展阶段对教育的需求,他指出教育旨“培养既有文化修养,又在某个领域中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专业知识将奠定他们个人发展的基础,而文化修养引导他们如哲学般深邃、艺术般高雅”。当我们说,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时候,其实也就是指教育促进了个人的身心健康,用身心健康的人及他们的个性才华为社会作出了贡献。下面从怀特海个人成长视角,对《教育的目的》做一点梳理。
《教育的目的》这本书出版于1929年,是英国教育家、哲学家和数学家怀特海的教育代表作,集中体现了他从哲理层面对教育的系列思考。全书收录了他从1912年到1929年之间在不同场合针对教育不同学段或不同学科七篇演讲稿或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因其时间跨度小,所以整体读下来可以感受到其教育主张的一以贯之,可以说是他通过不同的维度论述“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体,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和促进他们的自我成长与自我学习”,以及“自我发展才是最有价值的智力发展”的观点。《教育的目的》是怀特海1916年出任数学家学会会长时的就职演讲,也是该本书的首篇,该篇重点阐述了“如何激活学生生命力的一系列主张”。
首先,知识和学生是一种双向的奔赴和拥抱。他引用了强硬的语言“最恶者乃由最善者堕落而来”一阵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以完成考试为目的的应试灌输,死记硬背现象和学科过多而孤立,知识浅尝辄止,碎片化满天飞的现状,是“僵化思维”的根源。同时旗帜鲜明地指出“知识的唯一用处就是赋予我们解决当下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学生的当下生活和知识的当下存在才是教育的起点和落脚点,无论是“让知识充满活力”还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才是教育的唯一主题”都在说明这一点。他强调学习活动要与感觉、情感、希望、欲望以及调节思想的精神生活联系起来,领悟思考带来的愉悦。我国目前在教育领域所倡导的主题式、整体化、探究式、综合实践等都与怀特海倡导的这种学习主张相一致。前几年在江苏南通学习时,他们的“情境教育”科研成果被评为国家首届基础教育成果特等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之无愧。因为所有这些都在让教材中的知识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让当下的学生在当下的生活中与知识面对面,实现双向奔赴。用怀特海的话说:“对于青年来说,没有什么比忽视脚下土地正在发生的问题所造成的智力伤害更大得了”。
其次,知识的运用是教师的禀赋和学生的才能、人生理想、学校周边环境所提供的机会等共同作用的结果。知识的运用比知识的获得难得多。他用“教育是教会人们运用知识的艺术”,来特别强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禀赋,学生的认知水平、人生理想、学校周边环境等的制约作用。因为这种“运用”不等同于教材知识内容编排最后的举例“运用”,也不同于课后作业中运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运用,甚至不同于运用具体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运用,而是运用知识“理解一切”的运用。用怀特海的话说:“教育是一个需要在细节把握上极具耐心的过程,每一分钟,每一小时,每一天都不能松懈。……教育的难点就在于让学生透过树木认识森林”。说到这种极具耐心的过程,我想到了初中时候物理老师上《力》这节课。老师让每个同学举出一个身边产生“力”的例子,同学们一个接一个兴高采烈地举着自己身边的例子:马拉车、手拍桌子、脚踢球……,老师整齐地在黑板上板书着同学们举出的例子,并将每一个前面具体事物和后面的具体事物用三角形符号做标记,中间的各种动作用圆形符号做标记,随着黑板上越来越多的重复标记增多,老师提问道:我们如何能用一个词概括三角形标注的具体事物,用另一个词概括圆形标注的具体动作。像刚才的举例一样,我们不甘心地尝试了很多,但总是不能把所有的具体事物概括进去,当老师说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时,我们对“物体”和“作用”这两个词佩服得五体投机。抽象原来有如此最大的作用,可以包罗万象。这可能就是怀特海所说的:“不管你所讲授的知识有何种乐趣,你都必须马上激发这种兴趣;不管你想训练怎样的能力,你都必须当场让学生练习这种能力,不管你赋予学生什么样的精神生活,你都必须当时予以展示这种精神,这是教育的金科玉律”。谁掌握了这条金科玉律,谁就掌握了利用知识激发学生生命力的钥匙,其打开大门的是教师的禀赋和学生的才能共同作用的结果。现在的教学中往往看轻了“运用”在激发学生生命力的作用,错误地认为知识的迁移应用是一件特别轻松简单自然而然的过程,往往是在临近下课的十分钟或更少的时间草草将本节课涉及到的知识在生活中的状态以“信息”的方式批量转发给学生,完全依靠考试的作用倒逼学生的学习,分明是把学生当成了知识的“器”。
第三,品位能给生命增添难以置信的力量。这里的品位是一种个人的审美意识,是个人在接受文化修养和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在自身潜意识中引起的及时、敏锐而精细的反应,体现为一种相同的审美追求——精益求精与适可而止共为一体。也是怀特海站在个人自主发展视角对生命内驱力的表达。而对美的追求是人的天性,其中包括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和审美创造。怀特海教育的宗旨:“培养既有文化修养,又在某个领域中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专业知识将奠定他们个人发展的基础,而文化修养引导他们如哲学般深邃、艺术般高雅”,其最终指向的也是一种教育的审美追求。用怀特海的话说:“教育的实际作用,最美好意义上的品位,就是最终获得有教养的心智,让学生终生受益。”比如,有了品位,你可以专心致志心无旁骛,不被细枝末节的琐事和犹豫不决的心智所羁绊,最终达到目标;有了品位你会更严谨认真,能够预测自己行动的效果,对事情由自己的真知灼见;有了品位,你的力量得以提升,意志更加坚强,不会被一些无关痛痒的得事情所打扰。如果从社会角度来说,这就类似于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说的“正能量”和我们国家目前倡导的核心素养中必备的品格,它们是一种高级心理能力,与责任感和公德心相一致。而我们所说的“立德树人”也是通过中华优秀经典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树“有心理能量的人”,为其自主发展服务。
可见,怀特海在阐述了教育的目的之后,整篇演讲稿都在论述如何达到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策略与方法,对我们现今的教学仍有很好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