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立足当下的未来教育

(2023-03-07 10:34:50)

    立足当下的未来教育

正月假期,跟着常生龙老师读了戴维·铂金斯的《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初读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且不说课改将近二十年,看过很多文章,听过很多讲座,对来自美国的彼人没有所闻,仅仅是“未来”二字,也能让人望而止步。因为作为一名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总是被当下很多的教育现象无可奈何,对“为了未来的教育”更不敢奢求,但仅仅是引言和序言就将我紧紧吸引住了。整体读完的感受就应了我们常说的那句话“没有远谋,必有近忧”,“头痛医脚”才是高明之举。

首先,本书的问题来自于当下的课堂。在引言中当老师问:“你们为什么而学习?”时,一位坐在后排漫不经心的学生答道:“我们为什么要知道这个!”学生厌学,难道这不是我们当前面临的困扰吗?即使是我们这样的农村也不存在“无学上”而是“不想上”戴维·铂金斯异于普通人的地方在于,他没有把这个问题踢回给学生、家长、社会,而是接住了学生踢过来的球,反观我们从事的教育本身,从课程设置、学科内容、课堂教学等方面做深入的分析和常识性的变革,是一种自我检视式的阐述这种检视是一种既立足于当下问题的解决,又立足于学生未来发展。如果我们把学生回答中的“这个”稍微展开一点这个代表:二次方程、《水浒传》某个片段中的人物特点、欧姆定律、方程式的配平、有丝分裂、民主、河流山川的名称,各个历史朝代建立的时间和意义等,这些在学科知识结构中“应当知道的好知识”对学生来说真的好吗?在学科构建中不可或缺的知识,对于学生一生的生命成长来说真的是有价值的知识吗?我们自己学过的哪些知识在今天的生活中还用得上?对于学生来说,真正有价值的学习是什么?当然,这一连串问题的提出就是铂金斯对传统教育的反思,也是为我们在教育中遇到的困惑从学校、教师、课堂、学生视角给出的破解方向,同时也为他“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做了铺垫。当然,这样的问题也只有像铂金斯这样的大家,才敢对我们从来不敢质疑的类似于像“二次方程”、“欧姆定律”、“有丝分裂”这些在学科结构中有一席之地,而在课标和教材中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内容提出质疑,对于我们一线的教师来说,根本不敢想象学生“我为什么要知道这个”是因为课程和知识本身的问题而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的问题。

其次,对问题的剖析直指当下。铂金斯把来自学生的“我们为什么要知道这个”归纳了三方面的原因。第一方面,过于关注学业成就,忽略相关性差距。这里所说的学业成就是指教材内知识掌握的水平,相关性差异是指该知识与学生今后面对的生活的差距。以作者在多个章节中提到的二次方程为例来说,除了教初中二年级的数学老师在今后的生活中用到该知识,甚至是从事数学的人也终生不会用到,这一学业成就,其相关性差距就很大。当然不关注学业成就当然是不可能的,但问题在“过于”和“忽略”上。就像我们平时所说的“以考促教”,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毕竟能够呈现在考卷上的东西有限,这样的“过度关注学业成就”,自然会“忽略相关性差距”。即使是相同的知识点,两个学生获取了相同的成绩,其相关性差距也是不可小觑的择校和择师正是家长对相关性差距的关注使然。当然铂金斯并没有把那些传统的知识,一棍子打死,而是另辟蹊径,通过大量的案例来说明传统知识如何为学生未来服务,让传统知识焕发生命力。也就是说在“教什么”不可能选择的前提下,“怎么教”决定了最后的真正质量,教育的不均衡现象其实就体现在相关性差距上。第二方面,过于关注了解性知识,忽视知识内涵的掌握。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先举例来区分一下关于数据、信息、知识、智慧这几个有关于学习水平的词。比方一个班级50名学生考试后得到一组成绩,这就是数据,如果我们从高到低进行排列,并对各分数段做出统计, 70分—80分同学人数为25名,这就是信息。将这个数据与其他班级相比较,这个班级7080分学生人数多出10名同学,与这个班级小组合作交流和捆绑式评价有关,这就是知识,这是如何改善教学提高质量的知识。这种学习方式一方面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对于生生关系的建立与交往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这就是智慧。作者在这里所说的“了解性的知识”应该就是类似于“信息”的获取,而过于“过于关注了解性的知识”是说过分强调信息的获取而不是知识内涵的掌握。以我们初中物理学科为例来说,课标中共有134个知识点,其中“了解水平74个”,认识水平14个,理解水平28个,其它为实验操作类。我这里也不是说这个“74”的不合理性,只是为了说明我们也确实是有这样的分类。其要求也确实是在知道、描述、说出这样的水平上。类似于说出河流的名称、历史事件的年代,声音的三个特性。1.这类信息在媒体资源丰富的今天很容易获得;2.死记硬背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取的这些信息很容易遗忘;3.知识本身的内涵远比信息丰富得多。我为什么要知道这个是信息特别容易获得的今天必然会出现的现象。第三方面,过于强求专业知识,忽略与生活相关的“软知识”。在铂金斯看来,不是排斥所有专业知识的学习,而是不要过于强求专业知识,即过于强调语文、数学、英语的工具性,而忽略其生活价值。一方面,专业知识在学生进入更高一级的学校会学习,毕竟只有部分选择该专业的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感兴趣。另一方面,专业知识不是所有学生在未来生活中要面对面的,比方二次方程,有丝分裂等,甚至是从事该学科的人也未必会用到;第三,这些知识都比较高深莫测,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会有“我为什么要知道这个”的情绪,从而厌学。铂金斯强调业余的专家,是让知识在学生的生活中与事物面对面,如育儿、运动等的知识,相对于专业的知识来说,这些对于学生来说具有生活价值的知识是软知识。在当下和未来生活中有用”就是对“我为什么要知道这个” 的回应。

第三,问题的解决立足当下的课堂。铂金斯的这本书没有停留在抛出问题和分析原因上而是重点放在了对问题的解决上,他通过《学习即理解》、《点燃创造性的开放性问题》两章,站在教师“怎么教”的视角上对教学做出了新的探索和尝试很好地回答了我们平常所说的“学习即理解”怎么理解和“教育即点燃”怎么点燃,其方法具有当下的课堂可操作性,也能够减轻“我们为什么要知道这个”的燃眉之急。因为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学习即理解》和《点燃创造性的开放性问题》旨在将学生不以为然的知识作为工具,通过全局性的理解和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的问题作为学习的内容,指向对学生未来生活有用和有价值。

在《学习即理解》中,铂金斯提出了一个全局性理解的概念。全局性理解有四个方面的特征:即深刻见解、行动、伦理道德、机会。以“欧姆定律”为例来说:1.深刻见解方面电流=电压/电阻,流量=压力/阻力、加速度=物体受到的合外力/物体质量、贪污=权利/社会及法律约束。2.行动方面:不仅仅局限在电路和用电器的使用上,相同的电路或用电器通过提高电压来增大电流,无论是改良室内供热系统气流量、以及灌溉时的水流量提升、集会时疏散人流量等都可以做出行动上的指导。3.道德伦理方面:敬畏社会制度和法律,增加自身约束力。4.机会方面:无论是在生活或工作中这样的理解增加了利用的机会。这样的全局性理解对生活的贡献就在于:定向、慎思、深入学习的作用这样看来,全局性理解是能够支持思考的、能够广泛运用的、能够将主题内容转变为分析工具的理解。 再以欧姆定律为例来说,传统教育重在知识本体的理解和在电学领域中的应用,而不进行广泛的迁移。当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像总是在自己熟悉的路口转弯一样,90%是“配方知识”起作用,但在关键时刻,面对新的问题时,深刻理解、采取行动、进行道德判断,全局性理解就会发挥关键作用。以我个人为例来说,每每不高兴或者不满意时,总是用“力”的概念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来检视自己,从而释然,之后更加调整自己的言行,一路走来,很少有难解纠结的日常琐事羁绊自己。

在《点燃创造性的开放性问题》中,铂金斯引用了一个熟悉的例子:普利策奖得主、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尹希多·拉比说,大部分母亲在孩子放学回家后都会问一句:“你今天学到什么了吗?”但他的母亲当年问的却是:“拉比,你今天有没有提出一个好问题?”这个案例告诉我们,这里的关键在“好问题”,而不仅仅是问题。在铂金斯看来,“好问题”就是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而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也具有全局性理解的特征——深刻见解、行动、伦理、机会。如引发工业的3个因素是什么?和“全世界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有许多文明的成熟程度令人影响深刻,它们也有高度发达的经济体系,突出的科学成果,甚至产生了大量的奇妙的装置,那么,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那些文明之中,而是出现在这个特定的时期、特定的地区呢?”这两个问题在作用上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为了答案,后者是为了探究,前者的答案有唯一的指向性,后者的答案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能够迁移到其它问题的学习中。在如何提问上,铂金斯在本书中给出了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问题的四种方式。1.中心线索法:为理解而提问,逐层深入。如殖民史上人们如何理解“土地”概念的问题。人们如何看待土地——人们如何改变土地——土地如何塑造人类文化。2.要素式问题:类似于大概念主题式学习,具有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如植物不同于动物,他们没有感觉系统。植物的各部分怎么“知道”往哪里生长?这个问题将“生长”作为主题,打通了动物与植物的界限。3.增值性问题: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或引发进一步提出问题的问题,具有化未知为已知,化熟悉为陌生的特点。如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福是祸?什么是爱?(社会、生物、心理、历史等)。4.找到问题的焦点:引发问题的思考主题。比方本书中面对“我为什么要知道这个”,铂金斯找到了问题的焦点,提出的“什么才是有价值的学习?”由此展开对课程、教材、知识、教学、学习的深入探究。我们在自己的教学中也有“主问题”教学的形式,在一个主问题之下,引发同学们的学习和讨论。比方我在听一节小学语文课《长城》时,该教师用课文开头“为什么说长城雄伟壮丽?”引发学生已有经验和对文本的深入学习。这相比于长城是哪年建成的?长度是多少?等等具体而零碎的问题有很大的开放性,答案也不再局限在教材中,学生会从具体到象征角度思考和解答。在学习《杠杆》时,我也会问:省力杠杆好还是费力杠杆好?除了深刻见解、行动之外,给学生以哲学的思考和人生观的启迪,也是具有道德伦理方面的特征。

如果由以上两点得出;铂金斯的《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是向传统教育宣战,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变革,需要对体制机制,课程设置,学科单元体系,课时安排做彻底的调整,那就错了。在我看来铂金斯也是主张一种“静悄悄的革命”。他无论是对知识的全局性理解还是创造性的问题亦或是主题学习,都多次强调“抽样”,即在某些知识点上、在学科内的某些知识体系中、跨学科的某些主题上对知识进行二次利用或多元利用,从而体现知识的实用价值和育人价值,渗透“为未知而教”。

第四,面向未来的学习,当下亟待回归学习本源。铂金斯通过《真正的学习》一章来对学习做了深刻的阐释,他通过对“学习即理解”的深度解读,将真正的学习与“思考、运用、注意、兴趣”四个要素进行关联。在这四个要素中“注意”显得格格不入,但却是铂金斯本书核心之一,他的两个有趣的例子“骑着自行车却到达不了目的地”和“拿着斧头却看什么都不是钉子,”都在充分地说明“注意”的重要性。“注意”是全局性理解和创造性问题的具体体现,没有“注意”也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发生。同时铂金斯也对“兴趣”的激发,提出了“为自己而理解”的学习观。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认为:“只有当你发自内心地希望理解某事,而不是试图囫囵吞下打包好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形成全局性理解”。想想“我为什么要知道这个”的尴尬,就会对“为自己而学习”有哪怕一丝的赞同,也会有效地撼动“任何人都会对任何知识感兴趣”的假设。以欧姆定律为例来说,全局性的理解能够让“卷缩在电路的技术角落”欧姆定律焕发出生命力,为尽可能多的学习者提高尽可能多的兴趣点和运用机会,把“知识的获得作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使教育走向死胡同的根源。

在这一章中,铂金斯分析了为什么当前的教育距离学习本源越来越远的两个底层逻辑。1.对某事感兴趣是理所当然的;2.知识的迁移是一件顺理成章及其容易的事情。铂金斯在本书中指出:首先,知识的迁移要么需要高端的反思性学习,从而实现有意识的、深思熟虑的迁移;要么需要低端的大量的实地练习,从而实现无意识的、自动的迁移。这里所说的“高端的反思性学习”即全局性理解,而大量的练习并不是课后的练习题,而是类似于不在滑雪场上迈出第一步,就永远不会滑雪;不爬上峭壁,就永远学不会攀缘,相应的,如果不把知识作为学习的工具,就永远学不会思考、运用、注意某个主题内容或对它产生兴趣。当然在现行的体制下,大量的练习是不可能的,全局性理解才是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感兴趣并解决“我为什么要知道这个”的困境。

第五,未来已来,当下即是未来。未来已来,复杂性、不确定性是这个时代的根本性特征,铂金斯用综合能力来表达“闯荡未来世界所必须的能力”,同时把综合能力从个人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两个方面做了分类。即人们如何应对自己的个人生活(如:自我理解、学会学习、健康)和应对人际关系,包括家庭角色、公民角色、工作角色(如:同情、伦理道德、交流、合作),类似于我国的核心素养框架要求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这些能力相较于传统学校教育内容的基础的识记、理解、掌握具体的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来说,属于高级能力,是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包含了识变、应变和求变。是“打足了气的自行车”,能够载人到达远方,而仅仅获得知识和技能是“气不足”或“没有气”的自行车。

当然,这些高级的能力既包括了外界的获得性,也有内隐的缄默性,需要在自己的长期实践中形成。所以铂金斯提出了“沉浸式”学习的主张,类似于我们倡导的综合实践活动。关于综合实践课的设置,铂金斯用6大超越做了说明。1.超越基础技能——21世纪必备综合能力和品质;2.超越传统学科——新兴的、综合的、有差异的学科;3.超越彼此割裂的各学科——跨学科的主题和问题;4.超越区域性观念——全球化的理念、问题与学习;5.超越对学术内容的掌握——学习思考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现实世界;6.超越既定内容——提供多元学习选择。在谈到实际层面如何践行综合实践活动时,铂金斯给出了“抽样”的建议和“防止表面化”的倾向,他主张“第三类接触”,和“像专家一样思考”,即让知识和能力面对面,让知识与认知方式面对面。其目的在于教师在自主层面上的变革,而不是完全等待体制机制层面上的革命。我们现在课堂倡导的“真实任务情景”就类似于这种“沉浸式”学习。比方在学习欧姆定律的时,先根据生活现象提出假设、通过实验数据验证、图像描述结果、最后做数学表征,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培根式认知和牛顿式认知,在这各个过程中知识、能力、智慧一举三得。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是译者加的书名,原书名是英语单词:FUTURE (未来)WISE(智慧)的合写,我么们可以译成未来的智慧或者为了未来的智慧。我觉得知识是过去的,确定的知识不足以解决复杂的和不确定性的问题,知识所携带的智慧是指向未来的,基于知识而教而学会遗失智慧。立足于全局性理解和创造性的问题是基于智慧而教、基于智慧而学,是FUTURE WISE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