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由与训练的节奏——读怀特海《教育的目的》第三章有感

(2023-01-15 22:20:38)

自由与训练的节奏

——读怀特海《教育的目的》第三章有感

《自由与训练的节奏》是怀特海1927年发表在《希伯特》杂志上的文章,与上一章1922年在伦敦师范学校协会上的演讲《教育的节奏》虽然相隔5年,但应该是一脉相承的。上篇演讲他着重说到教育是有节奏的,大到一个人接受教育的整个阶段,一个学科的学习,小到一节课,一个知识点的学习,总体上是浪漫阶段、精确阶段、综合阶段的不断循环。他甚至把教育失败的原因归咎于以一种非自然的方式布置任务,缺乏应有的节奏和激励措施,孩子无法获得阶段性成功带来的激励和正向反馈,也就没有了学习上的专心致志的执着精神。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孩子自然完成的语言学习。这篇关于“自由和训练的节奏”的文章中自由对应于浪漫阶段,训练对应于精确阶段。一方面阐述了自由与训练的节奏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对自由和训练的可操作性也做了充分的说明。同时也是对浪漫与精确的解读,浪漫的精髓是自由,精确地过程是训练。其中在这个演讲中主要对以下三对关系进行了论证。

1. 知识与智慧。智慧主宰知识这是不言而喻的,但在追求智慧的教育实践中,人们却把智慧的传递简单化了,沦落成了获得各学科的书本知识。智慧是什么呢?智慧是掌握知识的方式,它涉及知识的运用、问题的解决和经验的升华。简单来说智慧就是对知识的掌控。这里译者用了“掌控”而不是“掌握”,对于知识来说,我们经常会用到“知道”、理解”、“掌握”,这里用“掌控”很明显高于“掌握”,是高于知识之上的。通往知识的唯一路径是在学习上实事求是地探索和不断训练,而通往智慧的唯一路径是在知识面前保持自由的状态。这里怀特海用了两个“唯一路径”,尤其是通往智慧的路径“在知识面前保持自由的状态”,把自由提升到一个特别的高度。

2. 自由与训练。自由与训练是教育中的两个基本因素。这两个因素不是我们文字上看到的对立关系,而是一种“节奏”。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指的是训练,自由被严重忽视。自由如此重要的原因如下;

首先,自由能够激发兴趣,激起生命本能。没有兴趣就没有智力发展。婴儿受到母亲和保姆的爱抚而被吸引着去适应环境;我们吃东西是因为我们喜欢美食的味道;我们征服自然,是因为我们有永远无法满足的的好奇心,总想去探索未知的领域;我们喜欢锻炼身体,是因为我们想要更健康,提高身体免疫力,拥有强健的体魄,所有以上都是基于一种快乐或浪漫的体验,最终结果就是能够激发生命本能,朝着适合自己的方向生长。

其次,自由能够让精确的知识形象生动起来,毫无意义的知识是无足轻重的、甚至是有害的。因为人的天性拒绝接受来自外界陌生的知识。“人在面对陌生环境时,会联想起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充斥着复杂观念和经验的情况下做出一系列简单初级的的推论。这是一个发现的过程,一个习惯与奇思妙想的过程,一个提出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一个尝试新事物的过程,一个探究性冒险会产生什么结果的过程。”我这里也有一个例子,我们到达一个陌生的环境,作自我介绍时,总是要找一个在这个环境里认识的人,和他建立联系。比方同学、亲戚、老乡、过去的同事、同学的同学等等,其实也是想寻求一种亲近感。可见,那种强加给学生的“空降”知识只能使学生越来越愚笨,是碎片化的知识。知识之所以能够增进心智,就在于知识的运用能够改变心智发展过程中的直接经验,为了学习知识而采取过分严厉的训练是有害的。

第三,自由是人天性中的好奇心在施展,是天性的释放,是对天性的顺应,操之过急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做法更容易让教育一败涂地。813岁之间的儿童常常会醉心于对某件事情的探索过程中,好奇心占据儿童的主导地位,谁在此破坏了儿童的这种好奇心,谁就是愚蠢的罪人。因为在这个时期,专注力和理解力形成的最佳时期。

可见,自由因训练的保障而获得更多选择的机会,训练应该是学生主动自发选择的结果。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协调好他们之间的关系使之符合学生的心智发展变化,这也就是教育全部的技术和艺术。

3. 速度与专注。这是怀特海给自由和训练开出的处方。用怀特海的话说:“成功的秘诀是速度,速度的秘诀则是专注”。13岁或者14岁前是浪漫阶段,14岁到18岁是精确阶段,18岁到22岁为综合阶段,从这三个时间节点上来看,专注需要自由的时间,自主的状态。这个阶段相当于树木的扎根阶段,只有根系丰富而深入,才能保证树木的繁荣。精确阶段的知识学习要尽快,因为这一阶段知识的学习需要很多死记硬背的东西,时间太长,一方面学生会厌烦,另一方面对学成书呆子。

总之,自由与训练说明无用只用乃大用的道理,看似自由散漫的儿童对世界的接触,埋下的是兴趣的种子,是好奇心的萌发,是未来学习知识的活化剂,未来学习的知识是否能在大脑中生根发芽有赖于自由阶段是否埋下种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