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节奏——读怀特海《教育的目的》第二章有感
(2023-01-11 13:43:47)教育的节奏
——读怀特海《教育的目的》第二章有感
《教育的节奏》是怀特海1922年在伦敦师范学校协会上的演讲。现在看来,懂得教育的节奏对一个师范生来说是何等的重要。其内在的逻辑是他一以贯之的观点,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体,不是劳动的工具,无论是课程的设置还是学习的方式,都应该按照学生心智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一切以人的心智发展和人的需要为本。同时他以生命的周期性,如工作娱乐的交替;生活睡眠的交替;学期与假期的交替;四季更迭等来说明人的智力发展也有微妙的周期性,我们从事的不断重复的教育活动的差异性。从而他用教育的节奏把人的智力活动划分为三个阶段:狼面阶段、精确阶段、综合阶段。
以幼儿为例来说,在6岁前完成了口语和书面语的学习,既完成了由语音到语义的关联,思想和声音的分析,再到字音和字形的对应。他说,这是人的天性使然,也是人的生存需要。如果我们成年之后再去学习一门语言,毕其一生也未必能够达到6岁孩子的水平。介于此,他对我们习以为常的“先易后难”、“必要优先”的课程设置原则提出了质疑,这是一种没有节奏的匀速发展,形式不变,速度不变。难道孩子在没有识字之前就不能读《荷马史诗》,诵读《奥德赛》吗?他说不加判断地运用某些科目必须优先于其他科目的这条原则是很危险的。在我从教的三十多年里,开始的十几年相关“电学”部分是在九年级进行学习,之后十几年来,这部分内容被调到了八年级来学习的,开始我认为可能是因为电学部分比较形象直观,力学部分比较抽象,现在看来,应该也有电在学生生活中的普遍使用有关,在家庭中和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观察了大量的电现象,经历了浪漫阶段。在学生刚刚开始学习物理时,尽快进入精确阶段。
要理解怀特海教育的节奏,先简单了解一下黑格尔的正反合的哲学理论,黑格尔认为一切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正反合”的三个阶段。为此黑格尔打的比方是这样的:一颗麦粒,开始只是麦粒(正),但它实际上包含了突破自己,否定自己的因素,就是要长成麦苗。当它真的长成麦苗时,就不再是麦粒了,而是达到了麦粒的对立面(反)。麦苗最后还会成熟结种产生新的麦粒。新麦粒不是麦苗,也不同于原来的麦粒,而是两者综合的产物(合)。按照这样的哲学原理,怀特海将人的智力发展阶段划分为三个阶段: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运用阶段。
关于浪漫阶段
这个阶段是领悟的初始阶段,主要发生在一个人的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一方面,生动而新奇的知识涌入学生的脑海中,包括各种观点、事实、关系、故事、历史、可能性和艺术性等以文字、声音、形状、和色彩等形式,刺激他们的感受,激发他们寻找新的知识之间存在着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启发着无限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知识不受系统化程序的支配,学生会产生浪漫的情感,兴奋而激动。第三方面,朦胧地感受到知识之间的某种联系,从单纯地认识一些客观事实开始向探索事物之间的联系转变。
关于精确阶段
这个阶段是知识的进一步积累,主要发生在一个人的中学阶段。此阶段的学生更注重精准、系统地构建知识体系,而不是知识的的广度和广泛联系。这个阶段是教育最本质的阶段。教育从根本上是对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活跃而纷乱的思想进行排序整理的过程。头脑中空无一物,教育将无所作为。我曾听过一节小学自然常识关于“浮力”的课,这位老师上课时带了一个大的玻璃水盆,在其中放了很多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有土豆、鸡蛋、橡皮泥、铁块、铝块等,事先把它们放在水中沉底,上课时向同学们提出要求,“把沉在水底的物品想办法让它们浮出水面?”同学们想了各种的办法,有的同学提议用“加盐”的方法,有的同学提议“借助塑料泡沫板”,有的同学提议将“土豆和橡皮泥做成空心”。同学们将这些东西想办法浮出水面,这节课就结束了。因为我是初中老师,当时觉得这个老师的处理很好,到了初中孩子们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时自然会对当时的实验豁然开朗。
关于综合阶段
这个阶段是浪漫阶段的回归,主要发生在大学阶段,与黑格尔所的“合”相合。但这个阶段又不同于浪漫阶段,是一种丢掉了课本、烧掉笔记、忘掉为应付考试而记忆的一些知识之后对外界刺激的应激反应,对原理和规律的应用是一种已经渗透到内心的思维习惯。
关于以上教育的循环节奏,要注意以下几点;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