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是工具,自我发展才是目的——读怀特海《教育的目的》第一章有感
(2023-01-09 13:13:53)知识是工具,自我发展才是目的
——读怀特海《教育的目的》第一章有感
《教育的目的》是1916年怀特海出任英国数学家学会会长的就职演讲。“教育的目的“,这是一个十分诱人的演讲主题,无论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还是接受教育的人或者学生的家长都对这样的话题都是特别关注的。做了三十多年的教育,就从教育工作来说,关于教育的目的,我仅仅停留在国家教育目的层面上,其最新的表述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只有像怀特海这样的数学家、哲学家、教育家能够提出这样直指本质的主题,并对它做出基于个人的论断。他在《教育的目的》这本书的序言中指出;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体,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促进他们的自我成长和自主学习。而在第一章《教育的目的》的演讲中开宗明义进一步指出:“旨在培养既有文化修养又在某个领域具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专业知识奠定他们个人发展的基础,而文化修养将引导他们如哲学般深邃、艺术般高雅。其实国家的教育目的与怀特海在这里阐述的教育目的并不矛盾,国家的教育目的是从国家发展的角度对人才提出的要求,而怀特海是从鲜活的生命体成长和发展的角度进行的阐述,当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从个人层面,个人的文化修养还是专业知识都是为了融入社会,要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一致,两者同时指向于能力和品格。从当时的背景上来说,这个观点的提出,也是直指英国教育过分强调知识和技能,用考试结果衡量教育过程的弊端。而作为教育者如果把教育窄化为知识的传授,作为受教育者把学习的目的视为了通过考试或考试取得好成绩,就像怀特海引用的古语:“最恶着乃由最善者堕落而来”。
在这个演讲稿中,怀特海先生提出了“最有价值的自我发展是智力发展”,这种智力发展是鲜活的生命体的智力发展,不是移动图书馆、电脑硬盘或者报纸的编辑式的知识的全盘接受和堆砌,那种仅仅被灌输到头脑中的没有被利用、验证或与其他新事物产生有机融合的死记硬背的碎片化知识最容易造成的就是“思维僵化”,对如何防止“思维僵化”怀特海给出了明确的建议。
首先,从时间上说,这种自我发展发生在16岁到30岁之间的工作中,而自我发展的训导,即智力发展却发生在孩子12岁之前,是母亲给予的。但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孩子从3岁入幼儿园,6岁入学,12岁小学毕业,学校教育在自我发展的训导上脱不了干系。
其次,从教育体制上来说,避免“僵化思维”提出了两条戒律:(一)不要教授太多学科;(二)不教则已,要教就教的透彻。这两条戒律其实说的是同一个意思,一方面教授太多学科,完整的生活被肢解成了各个侧面,知识不可能形成一个统一体,学生很难在生活中将以利用,就像我们所说的“盲人摸象”,很难对大象形成一个客观完整的认识。,另一方面,时间是有限的,学科太多,每门学科都是只能教授一些皮毛。
第三,从教学过程来说,一是让知识生动起来并充满活力,即让知识学习的过程成为发现的过程,体会发现的乐趣,或者让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和我们的感觉、情感、希望、欲望以及调节思想的精神生活联系起来,领悟思考带来的愉悦。他强调在知识的传授中,不管你讲授的知识有何种乐趣,你都必须马上激发这种兴趣;不管你想训练学生怎样的能力,你都必须当场让学上练习这种能力;不管你想赋予学生什么样的精神生活,你都必须展示这种前景,这就是教育的金科玉律。毕竟过去知识的唯一用途就是赋予我们解决当项问题的能力,教育就是教人们学会运用知识的艺术——知识是工具,智力的发展才是目的。二是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于教育而言,才是永恒的主题。他极力主张消除学科之间的孤立状态,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要与学生的智力发展和情感认知相联系。比方文学的学习,通过对莎士比亚的戏剧片段中的剧情进行剖析,分析人物特点,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而与当时的历史、人文、政治等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毫不相干。再比方代数是人们创造出来清晰量化这个世界的数量关系的一种工具,但学校里学习的代数已经退化成了无意义的知识碎片,关注的重点不再是丰富多彩的生活,而是二次方程的几种解法。三是文化教育与专业化学习要融为一体。在学校教育中,尤其是12岁前的智力发展阶段,不可能开设一门课仅仅传授通识的文化知识,在开设另一门课去教授专业知识。一方面通识文化教育中开设一些专业课程旨在唤起学生对专业课题进行专业化学习的渴望;另一方面,培养一种专门的兴趣爱好不失为一种促进脑力活动的方法。四是关注审美意识,即品味的培养,用怀特海德话说:“品味是深植于一个人灵魂深处的道德律令”。比如艺术品味、文学品味、科学品味、逻辑品味、实践品味,这些共同的美学特质——精益求精和适可而止。这种品味是一种对学科本身的纯粹的热爱,有了品味既可以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有了品味认真严谨,有自己的真知灼见,有了品味意志更坚强,不会被无关痛痒的事情打扰。
最后,怀特海先生在阐述了教育的及其建议之后,上升到哲学的层面,追问了教育的本质,并给出了答案“宗教般的虔诚——责任感和敬畏感”。把教育的目的上升到了人的精神层面,把人的自我发展上升到了荣耀上帝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