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个性化的大众教育相关的三个故事
(2022-12-26 22:31:01)与个性化的大众教育相关的三个故事
上篇《教育处在新变革的转折点上的发展趋势》中谈到信息时代教育将趋向个性化的大众教育,它不是一种简单的回归,是曲折中的前进,便面上看个性化教育不可能实现,但智能化时代的来临,私人订制式的学习终将会到来。今天在网上浏览,看到三个关于个性化大众教育相关的文章,先记录下来,已备自己不断理解。
第一个故事;北京有个著名的协和医院,门口总是聚集着来自全国各地的疑难杂症患者,试问为什么?到协和医院的病人说,“到了协和医院就死心了”,因为协和医院的水平高。其实就是因为各种奇葩的疑难杂症的治疗促进了医生的专业成长。
第二个故事:二战期间,有个战斗机的生产厂家,采用当时所有飞行员的身高、体重等数据的平均值来设计座椅,但是结果所有飞行员都觉得不合适,因为没有满足任何一个飞行员的身高和体重。
第三个故事:浙江高考改革走在前列,曾经每年都有一两个尖子生上北大清华,可是新高考后,这种情况大大减少。北大清华在新高考中,大大增加了自主招生的名额,他们宁愿降低几十分去录取一个在某方面特别有与众不同的学生,因为他们的未来更加有潜力。
第一个故事,疑难杂症才需要高水平的医生,如果是一般常见的病症,仪器能够检测出的病,“久病成半仙”,对专业化的要求并不是太高。这几天人们正在经历的“新冠病毒”,曾几何时就如果洪水猛兽,但这几天人人都是专家,都能说出个一二三。因为每个人症状基本相同,都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做过抵抗和治疗,都挺过来了。
第二个故事,飞行员的座椅就算是高级的多了,但每个人都不合适,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的东西都是全国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天知道当时是怎么来的。就说我们教室中的黑板,有多少老师上课板书能够用到三分之二就已经不错了。看看抖音推动,每个人看的不亦乐乎,那种个性化的推介曾几何时是我们不敢现象的,但现实就是这样摆在我们的面前。
第三个故事,不是因为成绩不重要,而是那个特长所代表的是经历了比别的人更多的东西,还有没有教师监督之下的个人努力所代表的自我管理和自主性学习,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原动力,无需监督的自觉和坚持。
故事讲完了,基于大众的个性化的大众教育距离我们还有一段距离,但对于个人来说,个性化的学习从来没理由离开过我们须臾。有人用一万小时去寻找那个特长,有人让特长等待了一万小时。看看我们身边就知道,那些在各领域中独领风骚的人,那个不是在现今教育下成长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