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之外还有责任道德之心
(2022-12-25 13:25:41)责任之外还有责任道德之心
今天继续阅读常生龙老师《核心素养与学习的变革》第三辑锻造必备品格之“责任面前不做置身事外的旁观者”。上一节公德心中谈到奉献精神,奉献源自内心的感恩之心,指的是主动、自愿、不求回报,是纯洁高尚的精神境界。责任是分内应该做的事,是一种带有强迫性质的要求,与自由相对,需要尽心尽责,忠诚坚守。责任道德之心是常生龙老师引用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在他的《奔向未来的人:五种心智助你自如应对未来社会》之一,他认为,专业学术之智、综合统筹之智、开拓创新之智、尊重包容之心、责任道德之心是人们在未来世界占据制高点的五种心智,可见责任道德之心是有利于任务的圆满完成和从中获得愉悦的心理品质。加德纳认为,只有“有益”的工作才会有这样双重的效果。这样的工作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专业程度高,不是一般人能够胜任的。如医生、律师、会计、科学家。二是从事这项工作的人肩负重要的社会责任,尖端科研、保家卫国、公共服务、国家富强。三是这项工作给人良好的感觉,自我感到自豪、社会认可度高、公众中地位高。
责任道德之心培养的关键期
作为学生身份,学习某种意义上是他的第一份工作,完成学习任务,从中能够获得乐趣,并产生意义和价值体认是教育的核心任务。另外可以将责任道德之心贯穿在职业启蒙、职业认知、职业规划的培养中,应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涯的全部。由此两点,责任道德之心的培养学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责任道德之心的培养路径
一是使命——坚定的目标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持;二是榜样——方向和力量;三是自查自省——独善其身。四是监督他人——榜样回馈。
责任道德之心培养的有效措施——明晰责任。解铃还须系铃人。现在倡导的“自主学习”就是从根本上明晰了学习这件事的“责任”,但是后面跟着的“问题导学”还是又把学习的拐杖牢牢地握在了老师自己的手里,“包办代替”学生的学习,学习的变革还有很长的距离,责任的明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总之,职业道德之心是一种把自己的使命感与国家人们的利益结合在一起的担当,忠诚,坚守。无论是雷锋亦或焦裕禄,还是当今的袁隆平、钱学森等,他们是责任道德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