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图解读“素养”的前世今生

(2022-11-23 11:50:19)

一图解读“素养”的前世今生

   今天阅读《核心素养与学习的变革》第一辑重新认识素养,第一节“素养的前世今生”内容并不多,一口气就能阅读下来,整个阅读下来一个感觉:之所有我们把核心素养作为一个全新的东西,是这段时间以来对核心素养有点妖魔化了,尤其是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框架的出现,我们没有把它看作是原有基础上对人的时代化和社会化以及全球化的升级版要求,而是把它看成一个全新的高大上的新的教育要求,并且把我们一直以来所从事的教育变成为了“乡下土妞”上不得台面,采用了完全否定的态度。

本节内容中常老师把“素养”放在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视角来说明,把素养看作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让我们的思路一下子开朗了,尤其是本节中引用了威利斯(A.L.Willis)归纳的“素养”演进的三个历史阶段,更对素养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眼前似乎开朗了很多。

第一个阶段:素养即技能,既简单的读写算的能力。在我国建国初期,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生产队里的会计和工分记录员就是最有素养的人。学校里的老师也是从生产队里找一个能读报纸的就可以,因为那个时候的教育类似于扫盲教育,识字教学,简单的算术计算而已,那些人就是那个时候具有素养的人。

第二阶段:学校里传授的知识素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化程度越来越强,农村里的科学种田也提上议事日程,简单的读写算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懂技术知原理成为社会的宠儿,社会上流传着“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学校里学科开设的门类也逐渐增多,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这个时候,我的很多同学都上了技校。大学生是社会的香饽饽。虽然社会需要的知识都可以在学校里习得,但是,学校教学也要求与生产实际相结合,那个时候社会上常常会传来“书呆子”的埋怨,可见当时对素养的要求。现在看来这是学校双基教育与生俱来的弊端,也是社会对基本技能要求与学校教育不相适应的体现。

第三个阶段:素养即社会文化的创造。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服务业兴起,人的社会化地位也凸显出来,教育由培养劳动者变成了培养社会人,那么素养的内涵也就随着发生了变化,这就能够理解我们国家学生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即“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其实说到底这些素养也是当今社会需要的人。人不再是社会的劳动工具而是社会文化的建设者和创造者,是社会关系的一员,学习和交往成为了人的生活方式。一图解读“素养”的前世今生


由此可见,把“素养的前世今生”放到了社会发展的角度来思考,既不否定过去和现在的一些做法,也能够理解在此基础上的变革。至于“核心”二字,此一时,彼一时,还是那句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图解读“素养”的前世今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