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图解读“素养”的前世今生

一图解读“素养”的前世今生
本节内容中常老师把“素养”放在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视角来说明,把素养看作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让我们的思路一下子开朗了,尤其是本节中引用了威利斯(A.L.Willis)归纳的“素养”演进的三个历史阶段,更对素养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眼前似乎开朗了很多。
第一个阶段:素养即技能,既简单的读写算的能力。在我国建国初期,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生产队里的会计和工分记录员就是最有素养的人。学校里的老师也是从生产队里找一个能读报纸的就可以,因为那个时候的教育类似于扫盲教育,识字教学,简单的算术计算而已,那些人就是那个时候具有素养的人。
第二阶段:学校里传授的知识素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化程度越来越强,农村里的科学种田也提上议事日程,简单的读写算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懂技术知原理成为社会的宠儿,社会上流传着“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学校里学科开设的门类也逐渐增多,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这个时候,我的很多同学都上了技校。大学生是社会的香饽饽。虽然社会需要的知识都可以在学校里习得,但是,学校教学也要求与生产实际相结合,那个时候社会上常常会传来“书呆子”的埋怨,可见当时对素养的要求。现在看来这是学校双基教育与生俱来的弊端,也是社会对基本技能要求与学校教育不相适应的体现。
第三个阶段:素养即社会文化的创造。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服务业兴起,人的社会化地位也凸显出来,教育由培养劳动者变成了培养社会人,那么素养的内涵也就随着发生了变化,这就能够理解我们国家学生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即“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其实说到底这些素养也是当今社会需要的人。人不再是社会的劳动工具而是社会文化的建设者和创造者,是社会关系的一员,学习和交往成为了人的生活方式。
由此可见,把“素养的前世今生”放到了社会发展的角度来思考,既不否定过去和现在的一些做法,也能够理解在此基础上的变革。至于“核心”二字,此一时,彼一时,还是那句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毁于蚁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