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不牢,地动山要—读《核心素养与学习的变革》夯实人生根基的基础素养
(2022-11-24 17:39:48)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读《核心素养与学习的变革》夯实人生根基的基础素养
今天继续阅读《核心素养与学习的变革》第一辑重新认识核心素养第二节夯实人生根基的基础素养。在这一节里常生龙老师还是采用了发展的视角,沿着人社会化发展的历程中对素养不同层次的要求,将人的素养划分为基础素养、核心素养、职业素养。基础素养是作为社会人的底色,是作为社会人必备的能力和品格,核心素养是进入社会进行和谐生活必备的能力与品格,是高阶素养,职业素养是从事不同行业的人需要具备的个性化的能力与品格。
在这本书里,常生龙老师把身体素养、道德素养、智力素养、审美素养、劳动素养作为人的基础素养,重点叙述了各个素养的内涵和形成。
关于身体素养
身体素养不仅包括人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体能认知和运动能力,还包括对身体的认知、态度、以及非运动性的身体活动能力。我理解非运动性的身体活动能力应该是生产生活中肢体的适应和协调能力以及应对突发事件减少损伤的能力。谈到身体素养的形成时,常老师引用了1938年美国《德育与体育教育杂志》文章的观点:公立学校应该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养负责。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将促进青少年身体素养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相一致。可见身体素养的重要性,是人的基础素养,也是国家对人的基本要求。也能够理解我国建国以来多次提出的教学目的都特别强调“体育”的原因。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的一种具身认知观更是将生理和心理连链接在一起,将身体素养提升到空前的高度,与“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形成鲜明的对立。具身认知观认为无论是生理的变化还是心理的变化,在脑神经链接上留下的痕迹是一样的,引起的神经兴奋区域和表现一致,比方:“望梅止渴”和“吃梅生津”,引起的兴奋是相通的,类似于物理中做功和热传在改变内能上是相通的,如果一个物理的内能增加,事先没有看到,根本不知道是哪一种形式改变了内能。这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在认知上为什么“做”比“听”效果好的原因。在学习中我国历来倡导“手脑”并用,陶行知先生提出“知行合一”,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其实都暗合了当今的脑研究成果。这些将不断赋予运动新的意义,对推动新的体育观念的形成和学校体育层面的改革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关于道德素养
如果身体素养解决的是个人生理和心理问题的话,那么,道德素养反应的是个体对外的态度和行为问题,是个体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水平的综合反映,其核心是个体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在具体的行动中,如何去辨识道德行为的高下呢?该书中给出了五个维度:群体意识、责任观念、奉献精神、爱人思想、诚信原则。这里仅仅是给出了五个维度,但对于不同维度来说也应该还是有视角和程度之分的,比方群体意识,有国际、种族、国家、区域、家族、亲情等等,没有做更多的展开。
如果从“人天生是自私的”这个角度来讲,似乎道德素养的形成很难,除非英雄或圣人,很多人都会在不涉及自己利益的时候大谈道德标准,而涉及到自己的利益时则以自我为中心。但在本节中,常生龙老师用上海的新旧“七不”规范上海市民的行为,来说明道德素养是可以通过规范逐渐培养起来的,是普通人也能够达到的。当然在此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忽视自我反省的作用,所以规范+榜样+自我反省是道德素养形成的有效途径。
关于智力素养
在这里,常生龙所说的智力素养不是“移动图书馆”式的所谓有知识的人或会考试的人,而是指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功能性素养、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常老师站在学校育人的角度,没有对功能性素养中的数学素养、科学素养、信息素养、财经素养、生态素养做更多的阐述,而是聚焦于认知能力中的“听”、“说”、“读”、“写”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
这里从认知能力角度理解的“听”不是一个鼓膜的振动,也不是一个结果性的描述“听见了”,而是为了学习的主动倾听,一种过程性描述,是一系列逻辑性的反应,包括:主动地倾听——积极地理解——适当的应对,是一个新的意义的建构过程。不是像录音机一样把声音录进去,如果需要照原样放出来。“说”主要是运用口语进行表达,主要包括说清楚、有逻辑性、能感染人。当然这是“说”的最高要求,“简洁明了”是“说”的基本要求。“读”和“听”在认知能力上的要求是相同的,也是一个过程性的描述,PISA将阅读素养定义为学生为实现个人目标、发展个人知识和潜能及参与社会活动、而理解、运用、反思书面材料的能力。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对阅读素养的定义为:理解和运用社会需要的的或个人认为有价值的书面语言的能力。以此可见阅读素养包括;阅读——理解——意义建构——运用。PISA测试专门把阅读素养作为一项来测试,说明其在认知能力中的作用。“写”是阅读的一部分,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而输出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和交流,所以美观、清晰、新颖、内容丰富、有逻辑性、能感染人这是写作的最高要求。这个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坚持才是素养写作素养形成的关键。
关于审美素养
有句话说:“世间不缺少美,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说明了审美素养是需要培养的,本节中常老师把审美素养划分为:审美经验、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和审美理想,既包含了的对美的接受和欣赏能力也包含了对审美文化的鉴别和创造能力,就是所谓的练就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作为一名多年的初中物理教师,看到本节中常生龙老师对物理中的简洁美与深刻美、统一美与奇异美、模型美与和谐美、状态美与过程美、结构美与对称美,也深有同感。我个人就是迷上了物理的简洁美而喜欢上这门课,从此一辈子与物理结缘。那个“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那个“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那个“动力乘以动力臂=阻力乘以阻力臂”涵盖了世间万物运动和相互作用的一切,世间是如此的有序而美好。当然很多我们熟视无睹的美还需要我们发现。
关于劳动素养
当全社会的人经历了“疫情宅家”之后,都深切地感受到劳动不仅仅是谋生的过程,而且是人生活的必须。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九章中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一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大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候王无以高,将恐蹶。故。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数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而从本节中给出的劳动素养不仅包含完善的技能技巧,还包含一个人在精神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参与劳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团结互助协作精神,一丝不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的劳动态度上来看,劳动素养是身体素养、道德素养、智力素养、审美素养的基础。没有对劳动的热爱,谈何身体健康,道德高尚,智力提升,审美的创造!
总之,作为基础素养的身体素养,道德素养、智力素养、审美素养、劳动素养是人的底色,基础不牢,地动山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