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阅读,想说爱你不容易

(2022-11-18 17:31:18)

阅读,想说爱你不容易

一路走来,都没有离开过读书,但做学生在学校里的读书,有老师的提问,有作业,有练习题、思考题、中考试题的引导,其实说到底是一种任务型的被动学习。等到参加了工作,几乎所有的阅读都是工具类的文章,诸如怎样设计教学,如何处理教材,复习课如何上,试题如何讲解,难点如何突破,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等,当然,这种功利型的阅读现在想来仅仅是一种碎片化浅层次阅读,感兴趣便当做谈资论一论,不感兴趣看过就过了,对个人整个教育理论了体系的建构作用不大,真正沉下心来读一整本教育类的书籍还真没有。

今年暑假,在常生龙老师的朋友圈中看到要成立一个读书会,虽然和远在上海的常老师隔着千山万水,素昧平生,但二维码就跟在文章的后面,当即识别二维码便进入了读书群,同时也感叹二维码就是“武林盟主的信物”,一时间天南地北几百人聚到一起,不用紧张,也无须寒暄,当一个默默无闻的追随者,跟着时代弄潮儿肯定没有错,当然也暗暗下决心要跟着读下来。

第一本是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几年前在常老师的博客中看到书评觉得好就买到手了,并且在当时也囫囵吞枣读过了,并没有多大印象,当时的感觉好像读书还不如看书评有收获,正好借这个机会重新再读一遍。因为有常老师的领读,感觉上对整个书的结构和各部分的重点能够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但当对某个观点有同感想要去表达时,却始终不能走出作者的话语体系,好的一点是较之于以前,书上多了勾画和批注,以及零散的感悟,但是我知道,没有输出,阅读还是没有效果。

第二本共读的书是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有了上一本的经历,读这本书我没有了更多的期待,也少了焦虑,只是心平气和地读,感受这些先贤哲人对教育的思考和表达,也暗暗地告诉自己,能够跟着他们进行思考就可以了,不要急于想要用自己的语言和自己的思考体系输出。这样,虽然跟着读一次,自己再读一次,但对怀特海那种基于人的终生发展的大教育观还不能进行总结,但怀特海那种“工作就是娱乐,娱乐就是生活”的人生哲学却令我深有感触。因为喜欢而工作,因为工作而欢喜。读书首先是喜欢,读后也要欢喜,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必强求——水还没满,哪里能够流出来呢!

第三本常生龙老师的《教师阅读那些事》,不看则已,一看真是吓一跳,“为什么读”、“读什么”、“怎么读”、“怎样让阅读更有成效”,原来教师阅读有那么多门道道,怪不得!

第四本常老师的《核心素养与学习的变革》即将开始,还是做一个潜水队员,认真读,积极思考,读它十本又何妨!阅读是为了输出,但不仅仅是为了输出,也不必急于要输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