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中国石塔巅峰之作(二)|泉州开元寺【镇国塔】

(2017-07-10 08:14:37)
标签:

转载

分类: 古建构造
#中国古建筑#私家档案·二十八

泉州開元寺鎮國
  
中国石塔巔峰之作(二)
http://s12/mw690/0025qY2Fgy700JIxeaLeb&690
年代:南宋  公元1250年;
       方位:福建  泉州  开元寺内
              亮点:中国南方石塔的巅峰之作


简介

       泉州开元寺镇国塔,座落在泉州开元寺内东面,与西边的仁寿塔相隔200米对望,俗称“东塔”。镇国塔塔高5层,平面8角形高约48米,建于南宋末年,于嘉熙二年建(公元1238),在淳佑十年(公元1250年)竣工。
       塔身结构虽为石质(花岗岩),却是宋式木构的高仿之作,细节一丝不苟。塔基须弥座雕刻精美,壸门内雕刻着佛陀诞生至成道的故事(与西塔主要为花卉不同)、佛本生故事、阿育王皈依佛门、佛教东传等39幅;塔身每一面皆刻有天王、菩萨、僧人等浮雕。
       泉州开元寺双塔构造之精美、保存之完好,称之为中国石塔巅峰之作,绝对实至名归


【另外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东塔的斗拱与西塔相比有一个巨大的不同,那就是很多斗上带有一个类似“蚕肚替木”的构件。有的学者称之为“蚕肚替木”,也有的称为“带靴楔栌斗”,仅是从外观的相似性而言,但都没有讲到点子上。其实从闽东南沿海地区的明代建筑中可以大量发现这一构件,寺庙和民居中都有,现在流传下来的名称叫“灿拱”,其实是一种异形拱by博友@有一种落后叫先进 




斗拱

        镇国塔与仁寿塔相似,也是五铺作斗拱,除首层转角铺作有双下昂,其他铺作均不设下昂。
http://s13/mw690/0025qY2Fgy6ZXriAJ640c&690
        首层的斗拱,风格与仁寿塔相似。转角铺作,
下昂的昂首较北方宋金建筑有更多的装饰美感。与福州华林寺的斗拱下昂造型也比较相近。

首层转角铺作的“双下昂”,其实是单下昂+大角梁,其他角部的单昂头则是大角梁。大角梁的梁头做成昂头样式,是福建早期样式,也是福建特色,部分明代建筑上的大角梁还是这个样式。另外东西塔的衬枋头出头也做成昂头样式。这种昂头卷杀样式也有学者称为“三弯曲线”,最具福建地方特色,不仅存在于昂头、大角梁头、耍头、衬枋头,内部梁头也广泛采用这一样式。到了清代福建也没有了真昂构造,但耍头、衬枋头,内部梁头依然流行这种卷杀方式。另外,日本的大佛样建筑上的梁头也是采用相同的“三弯曲线”,圆身月梁的形状也和华林寺基本一样。by博友@有一种落后叫先进 

http://s16/mw690/0025qY2Fgy6T0okzwxF4f&690
       华林寺下昂昂首




皿斗
      与仁寿塔一样,所有斗皆刻出皿板,继承了长江以南古建筑的细节。

http://s11/mw690/0025qY2Fgy6T0fUEja29a&690
       华林寺大殿斗拱铺作的皿斗。

      肇庆梅庵大殿的皿斗。梅庵为广东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建于 公元996年 ,是广东唯一一座千年木构。

       广州光孝寺瘗发塔斗拱。据说这座藏有六祖慧能头发的塔建于唐代,但从某些细节看,也有许多宋代的风格。详情可以看看小弟另一篇博文:【光孝寺】——广州最宝贵的古建筑群


塔檐
       塔檐也是与仁寿塔相近,从中心到两边逐渐微微翘起,过渡自然,宋代建筑一特点也。


阑额
       不施普柏枋,阑额出头,且成月梁式。与华林寺大殿似有传承关系,不过这里的阑额之下,已用上了雀替,加强装饰性。
       镇国塔与仁寿塔的雀替略有不同,相对来说“瘦”一些,但一至三层的阑额下都有雀替。而仁寿塔只有一、二层有。
http://s8/mw690/0025qY2Fgy6ZXsQ9JZl47&690
镇国塔首层阑额、雀替

http://s5/mw690/0025qY2Fgy6ZGS36HfSc4&690
       仁寿塔(西塔)首层阑额与雀替。和
福州华林寺大殿,同样是月梁式且出头的阑额较为相近。   

http://s5/mw690/0025qY2Fgy6T0nsmgvi84&690
       华林寺前檐阑额。

http://s10/mw690/0025qY2Fgy6ZXty6iENb9&690
二层阑额、雀替、雕像。

http://s10/mw690/0025qY2Fgy6ZXtHitFD49&690
三层阑额、雀替、雕像。


平座
       泉州开元寺双塔,栏杆每个望住都出头,与唐、北宋常见的仅转角出头所不同。
http://s13/mw690/0025qY2Fgy6TbLknL2c2c&690
       
初唐(公元642~662年), 莫高窟220窟。西方经变图 (临摹)栏杆,仅转角处出头。

       辽代应县木塔拉杆,仅转角处望柱出头。

http://s11/mw690/0025qY2Fgy6Wtn04rBoba&690
金代,应县净土寺天宫楼阁,同样是仅栏杆转角处出头。

金代,善化寺普贤阁,仅栏杆转角处出头。


须弥座——南宋石刻荟萃
       泉州开元寺双塔,须弥座皆有雕刻。镇国塔须弥座台基,上枭刻莲瓣纹(浅雕),壸门释迦摩尼从出生至成道的故事(占大部分)以及龙纹、狮纹等(壸门的雕刻主题与仁寿塔有较大不同,仁寿塔以花卉、狮子、龙纹图案为主),八个转角由力士托起,下枭同样刻(浅雕)莲瓣纹与上枭呼应,下枋为连续卷草纹;最下作龟脚塔基四个方向设有台阶,象眼皆有雕刻。
       镇国塔须弥座整体高度上,略低于仁寿塔。








壸门各式花纹
      与佛祖或佛经故事相关的雕刻,都会在壸门雕刻的左侧或右侧,用四字词语,点出该雕刻的主题。按主题大致分为佛本行故事、佛本生故事、阿育王皈依佛门、比喻经故事。

佛本行故事
       推荐参考此文章更好了解故事的内涵:开元寺镇国塔须弥座浮雕故事(二)



http://s3/mw690/0025qY2Fgy6QGO1ocWme2&690
初唐  乘象入胎(临摹)  莫高窟329窟

http://s6/mw690/0025qY2Fgy6ZY5PFxHfc5&690
毗蓝诞瑞。传说,佛祖出生时,马上就会走路,连走起步,步步生莲,然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http://s9/mw690/0025qY2Fgy6ZY713tu858&690
太子出游



http://s2/mw690/0025qY2Fgy700Jb1E3L91&690
牧女献糜。这个比较有意思,糜在闽南话、潮汕话中,是粥的意思,保留了古代的用法,如“何不食肉糜”。


http://s13/mw690/0025qY2Fgy700Jf60Msdc&690
连河澡浴



佛本生故事

比喻经故事
       推荐参考此文章更好了解故事的内涵: 开元寺镇国塔须弥座浮雕故事(五)

http://s10/mw690/0025qY2Fgy700JZSRBf59&690
薄荷示跡

【(东塔壸门雕刻)从人物的各种雕刻造型来看,艺术水平非常之高。“薄荷示跡”那幅图比较出名,有的人解读为西游记,其实是不正确的。图中大和尚的背上捆着一个类似日本女人和服上的东西,现在国内的影视作品中几乎看不到,但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佛教服饰特点。唐宋时期的南方禅宗兴盛,是佛教第一大宗派,大和尚的背上捆着的那个东西,便是坐禅时用的“禅垫”,随时可以取下来坐禅,并且一般是放在矮榻上坐禅。现在的影视作品,几乎不懂得还原这样的历史细节,唐宋的和尚穿得和明清的一个样。by博友@有一种落后叫先进 





http://s12/mw690/0025qY2Fgy700K6bR35db&690
禽警毒蛇。同款的塌,影响中还出现在宋画之中。


       推荐参考此文章更好了解故事的内涵:开元寺镇国塔须弥座浮雕故事(三)




佛教东传
     推荐参考此文章更好了解故事的内涵:开元寺镇国塔须弥座浮雕故事(四)






象眼雕刻

       与仁寿塔略有不同,镇国塔北面不设台阶,而是用小桥与对面的地面相连。可能是后来改造之物。






塔身雕像
     “塔身四正面每面正中开门,其余四面正中设佛龛,但佛像已不存。门旁雕力士、天王护法;龛两旁雕文殊、普贤;或三头六臂一手持剑、双手托日月的神像;或手执杖、葫芦的僧尼;一也有背后带圆光的佛弟子。”——《泉州开元寺石塔》林钊
























=========================================================

推荐文章:
       《泉州开元寺石塔》_林钊
       泉州开元寺研究_冯心斌

 



个人相关博文:








      关于中国古建筑,作为爱好者,并非专家,文中难免有不正确、不严谨之处,欢迎古建筑高手、达人指正。

   除特别说明,均为原创文章、图片,保留版权标识下,欢迎转载。非商业转载请注明来源,商业使用先请征得本人同意。如果喜欢,请不吝点赞、转发哦!谢谢!
   更多旅行、摄影、广州、博物馆或中国古建筑的话题,也欢迎在微博@風清航i 交流。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7414ZH00SIGG.gif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