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私家档案·三
年代:五代 闽
公元941年;
方位:福建 福州
乌山东麓 ;
亮点:中国为数不多的五代石塔,福州最古老的地面建筑之一,福州的历史文化名片。
简介
崇妙保圣坚牢塔,座落于福州乌山之东麓,有着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乌塔。乌塔,塔高7层,平面8角形,高约35米,由五代时期闽王王延曦在唐无垢净光塔的遗址上修建(941年),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五代时期石塔,也是福州的历史文化名片——“三山两塔”中的其中一塔。
目前,乌塔仍保存了众多有历史艺术价值的文物,如,唐无垢净光塔碑、(五代?)佛像及浮雕龙纹、明代天王像等等。
建筑特色
由于乌塔并非仿木构样式,加之对古塔了解也并不多,只能凭着古塔的一些细节,依稀看出一点古塔所处的年代。比较遗憾的是,当时对雕塑还不够重视,没有留下首层佛龛内的影像。
以石为材
从福州到潮州的东南沿海一带,在五代、两宋期间,似乎都喜欢用石材来建造宝塔,个人参观过的就有福州的乌塔、泉州开元寺双塔、潮阳文光塔首层。而私下推测,乌塔可能是东南沿海最早的、可见的石塔实例。
闽王王延曦本想建九重宝塔,可惜在修到第7层的时候,就被部下所杀。
50年代用水泥加固,如今石材之间的转接处似乎有点生硬。
塔座龙纹与莲瓣纹
乌塔首层基座的龙纹,是能够作为判断乌塔年代的重要参考。龙纹虽龙首神态稍弱一些,但游龙的神态、动作、细节仍传承了许多唐风。
龙尾与其中一后脚交缠,是唐代龙纹的典型特征。此特征延续到五代、辽、宋仍较为常见。更多各时代龙纹的大概特点,可以看看笔者另一篇博文:
龙纹之下,为莲瓣纹,猜测应为须弥座的一部分,莲瓣不及典型唐代莲瓣纹的圆润。
塔檐与镇像
虽然不像泉州开元寺双塔那样,模仿斗拱细节,但还是模仿了因“升起”而造成的塔檐优美且过渡自然的弧线。
檐脊的镇像。从瓦当和滴水,也可以看出点大概的时代的端倪。读者不妨对比下两图的滴水,前者是拍自仿唐建筑——香港志莲净苑;后者来自泉州文庙大成殿,为元明清滴水之风格。
唐式滴水
元明清滴水
须弥座猜想
须弥座是古代宝塔装饰最华丽的地方之一,只有在高等级的建筑上可以使用。据记载,乌塔底座是须弥座形式,如今被埋没在地底里,作为皇家捐建的宝塔,其造型实在引人遐思。
下两图为万部华严经塔和泉州开元寺仁寿塔的须弥座。
呼和浩特 万部华严经塔须弥座(辽建金修)。
泉州开元寺仁寿塔须弥座(南宋),莲瓣纹与乌塔颇有相似之处,只是更“瘦”了。
其他细节
关于唐无垢净光塔碑与首层佛龛内的佛像(五代?)等其他更多细节,不妨参考推荐的两篇博文。
明代天王像

明天启年间在首层的八个角各补上镇塔天王像1尊。作为镇塔天王,缺少了应有的威严神态。缺了点“神”,这也是明清石刻的一大特征。
63年的省保碑
邻近看点
乌山石刻
乌山,一个充满文化韵味的地方,山上有众多从唐至清的石刻,承载着福州的历史记忆,作为福州的历史文化名片,实在是当之无愧。
唐篆书大家李阳冰的般若台石刻。李阳冰的石刻,世上仅存4幅,福州存有其一!
传为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所书的“第一山”。
三坊七巷
虽历经大规模的改造,不少本地人都说三坊七巷失去了许多原有的韵味,但作为游客,我仍然觉得三坊七巷非常值得一游,且不说里面各种清末民初的大名人故居,那里面的古民居里,有好几座明代遗构就已让人觉得值回票价!

其中一间明代遗构
一些事
福州美食
很少有地方的小吃这么合自己胃口,当你在三坊七巷品尝过“永和鱼丸”、“同利肉燕”、“木金鱼丸”、“鼎边糊”、“花生汤”等等福州小吃后,再去吃鼓浪屿上的小吃,你会直呼“什么鬼”!所以,有机会去福州,千万不要错过上述的小食!
江老先生
参观三坊七巷时,有幸遇到原居民、退休大学教师、87岁高龄的江老先生,带着我参观每一座三坊七巷的民居,给我指出精华所在;更邀我去他家中,请我喝茶;傍晚又带我上乌山看李阳冰的般若台石刻。前前后后共陪着我走了6个钟!
走到乌塔下时,老先生对我说,他小时候经常爬上乌塔玩。
难忘精神矍铄的江老先生跳跃着上“第一山”石刻阶梯的情景。祝愿他寿比南山,永远健康。
=====================================================
推荐文章:
更多关于乌塔的影像、细节和过去的照片,推荐下面这两篇博文!
关于中国古建筑,作为爱好者,并非专家,文中难免有不正确、不严谨之处,欢迎古建筑高手、达人指正。
除特别说明,均为原创文章、图片,保留版权标识下,欢迎转载。非商业转载请注明来源,商业使用先请征得本人同意。如果喜欢,请不吝点赞、转发哦!谢谢!
更多旅行、摄影、广州、博物馆或中国古建筑的话题,也欢迎在微博@風清航i 交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