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从史料来看,周定公和召穆公二人共同执政的可能性要稍微大一些。因为从周朝初期开始,周公旦和燕召公的后代就一直留守在镐京,辅助周天子处理国家大事,世世代代都称为周公和召公,而且,就是西周灭亡后的几百年里(春秋战国时期),周公和召公的后人依然在为周王室尽心尽力,维持着王朝的稳定。
再者,由于召穆公经常下基层走访,世人对于他的为人都十分的了解。当国人刚刚产生怨言后,他就曾经为此独闯王宫,劝说周厉王要为百姓着想,切不可操之过急。当周厉王对百姓采取了更加严厉的政策后,召公更是提出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观点,深受百姓的拥护。
对于这样一位深知百姓疾苦、愿意与百姓共享天下利益的老好人,老百姓选择让他来行天子之事,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相反,如果放着这样一位好人不用,反而去外地找其他诸侯来执政的话,那反倒又说不过去了。
“共和行政”期间,周王朝在周公和召公的打点下,已经变得井然有序,王朝中兴的曙光已经冲破了重重云海,即将展示它的光芒。
共和十四年(公元前828年),在外漂泊了十四年之久的周厉王,终究还是没有实现他的那个回到镐京的愿望,就离开了人世。
对于这位敢作敢当的君王,我们不能仅从他的某一面(比如“专利”)就给他本人进行绝对的评价,因为人都是拥有多张面孔的。虽然他残暴和昏庸,但他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转变国家财政收支的不平衡,为了国家长远的发展。只不过是他在用人(好利的荣夷公)、以及推行这一措施时所使用的方法(各种强制手段)不当,最终酿成了那个难以收拾的局面。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虽然周厉王被国人给赶了出来,但是他“专利”多年的成果却是相当可观的,周厉王在出逃时并没有带多少钱财,而是把这笔巨额的财富“留给”了后来的“共和”时代。
所谓急功近利、必有所失,所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说的就是周厉王这号的人!
转眼间,十四年已经过去了,周王朝的百姓安居乐业,无人思乱,对于周厉王的种种是非,也早已经成为了记忆。
当周厉王的死讯传回镐京之后,人们想要扶立正统王室成员来继承天子之位的呼声,是越来越高。
就这样,召公准确把握时机,适时地把周厉王的儿子——太子姬静从幕后推向了前台。
公元前828年,已经成年的太子姬静在召公和周公的辅佐下,登基继承天子之位,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周宣王,周王朝最后一个中兴时代的开创者和缔造者。
当然,这都是以后的事情,下面就该来详细介绍这位仁兄了,他在后台等了太久了,估计快要闷坏了。
毋庸置疑,这位“已故”太子的出现,对周王朝所有的人来说,都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情。这件事情的真假必须要搞清楚,因为这关系到国家的根本。
还好,由于召公及时出面向大家讲清楚了当年所发生的一切,包括这位“已故”太子的故事,大家才打消了内心的顾虑。
当然,有相当多的人都对召公的此举深表赞赏,为了国家而牺牲掉自己儿子,问世间能有几个父亲能够做得出来。
好了,擦干眼泪,活还是要干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