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好,人们并没有让召公失望,在发泄完自己内心的怨恨之后,他们都渐渐地散开,回自家去了。
愤怒的人群是出了一口恶气,可是,召公的内心却却又久久地不能平静下来。一来,对于自己儿子的死,召公要是一点也不心痛那是不可能的;二来,他也在为另一件更为要紧的事情而思索着——那就是国家现如今应该怎么办?
是啊,国君被赶了出去,应该是没脸回来了,而太子又被众人给打死了(不知真相的外人都是这么认为的)。
还好,几天之后,召公和其他的朝中大臣在都城内进行了一次民意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人们都赞成让召公和周公(周定公,周公旦留在镐京辅佐周王室的后代)来临时执掌天子的权力,等到周厉王死后再选出真正合适的天子。
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
共和元年,是我国历史上意义极其重大,因为从这一年起,我国历史开始有了确切的纪年。次年为公元前841年。
其实,对于“共和行政”中执掌国家大权的“共和”到底是谁,历史上一直争议不断,上面我们所讲的是太史公司马迁在他的史学著作《史记》里面的观点。然而,自太史公之后,人们又先后发现并考证了一些新的线索。
对于太史公的第一个版本,也就是周定公和召穆公共同行政的说法,我们也没有必要在说些什么。下面,我们就其他两种说法进行以下介绍。
首先来看对二个版本——“共伯和干王位”说。这一说法在战国古书《竹书纪年》,以及《通鉴外纪》、《史记索隐》、《晋书》、《鲁连子》等书中都有明确的记载。说共伯和是当时共国的国君,因为名叫和,其爵位为伯爵,故而大家都称其为“共伯和”。
共伯和是一位十分有治国才能的君主,在当时的诸侯国中很有名望。在周厉王被赶走,太子被“杀”的情况下,天下诸侯被推举共伯和摄政,“行天子之事”。直到后来周厉王死在外地、太子顺利出现在世人面前为止,都是由共伯和在执掌周王朝的大权。
我们再来看一下第三个版本——大臣共同执政说。这种说法出现在左丘明先生的大作《国语》之中。在《国语·周语上》,左丘明写到——“公卿相与而修政事”。也就是说,当时的大臣们一起商议、处理国家的政事,如同明代的内阁。
但不管怎么说,周王朝毕竟没有为此而走向灭亡的道路,而是重新走上了历史发展的正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