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看来,周成王对于君陈和鲁国的奖赏,是发自内心深处对周公尊敬的表示。
也就是从现在起,虽然只有侯爵的鲁国,却用上了天子的礼仪,这种独一无二的特权,使得鲁国的身份和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很多诸侯国都开始对鲁国刮目相看。
之后的周王朝,真正地进入了平稳的发展时期。国家蒸蒸日上,社会和谐、百姓安康,世人歌颂太平盛世之声不绝于耳,前景一片大好。
由于国家和谐稳定以及史料有限,以上就是关于周平王时期发生的几乎所有大事。
周成王效仿周公的执政风格,凡事都要亲自过问,也开始进入了超负荷的工作状态。由于他本身体格就不是太好,再加上这样过度的操劳,年仅三十的周成王反倒显得十分的憔悴。
周成王二十一年(公元前1021年),刚刚三十出头的周成王忽然病倒了。都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但周成王的这场大病只印证了前半句话,病情来势汹汹,却一直没有好转的迹象。
虽然大家尽力了,该想的办法都想了,该用的方式也都用了,依旧没有效果。
对于自己的病情,虽然别人没有谁敢告诉周成王,但他从别人的表情上,对自己的病情也已经猜测到了七八分。
在生命的最后几天里,他召见了几位重要的大臣,把自己的后事做了详尽的安排。当然,这其中太子储君的事情是所有事情当中最为重要的。还好,周成王已经有了合适人选——姬钊。
于是,在他召见的几位大臣之中,他选择了两位德高望重之人,希望他们能在在自己死后辅佐太子姬钊登基,并如同当年周公辅佐自己那样辅助年幼的姬钊处理国家大事。
此二位仁兄就是三朝元老——燕召公和毕公。
关于燕召公的情况,之前我们已经做过详细的介绍,这里我们就不多讲了。下面我们就来说说这位毕公。
毕公,周文王第十五子,名叫姬高。周文王在位时期,毕公曾亲自率领军队攻伐殷商的盟国,为周文王顺利实施“剪商”计划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后来那个周武王兴师伐纣,曾经和周公旦一同护卫着周武王进入殷商宫殿,圆满地完成了周武王宣布改朝换代仪式的举行。
周王朝建立之后,姬高凭借着自己的功勋被哥哥周武王分封于毕地(其地位于今陕西境内),世称毕公。
周公已经走了,鲁国、卫国、晋国等自己的兄弟国家所肩负的责任比较重大,不能把她们调任到都城来,其他诸侯自己又不太信得过。想来想去,周成王想到了自己的这位叔叔毕公高。由他和留在都城的燕召公两人来辅佐太子姬钊,自己还是很放心的。
毕公高和燕召公,不仅都是三朝元老、都精通治国之道,更为重要的事,不管在任何时候,他们都没有过背叛周王室的迹象。
有威望、有经验、忠心为国,这是周成王选择辅臣的主要依据。燕召公和毕公高也因此成为我国有史以来首次被任命为顾命大臣的臣子。
周成王在位二十二年(据《夏商周断代工程》),于公元前1021年离世。燕召公和毕公高率领天下诸侯扶立太子姬钊继位,姬钊就是周康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