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他们在准备造反的时候,已经为自己的将来做好了打算——进可攻,退可守,打不过你们的时候,大不了我们逃到外地就是了!
而在刚开始的时候,周王室并没有认真对待这些敢于挑战自己权威的伙计。但是后来,这些人把周王室的容忍当做了软弱,便开始得寸进尺,在周王朝的边境线上不断地烧杀抢掠,干尽了坏事。
他们的这些暴行,不仅对边境地区的百姓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地威胁,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而且还对周王室的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是可忍,孰不可忍,忍无可忍,无需再忍!
为了维护广大百姓的切身利益和周王室的尊严,周康王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出兵对他们进行讨伐。
然而,周康王的作战方式却让他们瞠目结舌。因为在出兵之初,周康王就已经想到了这一点。他命令前线将领,作战的方式要根据不同的地形来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如果适合车战就用车战,不适合车战就把战车分解,把士兵组成另外两种兵种——步兵和骑兵。
就这样,在周王师的持续打击下,叛乱不久就被镇压下去。并且周王师对鬼方的作战取得了巨大的战果,鬼方人并没有来得及逃走,被打了个围歼战,四千八百人被斩杀,一万三千八十一人被俘,此外还有大量的牛羊被用于犒军(据出土文物《小盂鼎》)。
在周王朝的攻击下,刚刚迈进文明曙光的鬼方部落,又一下子被打进了人类文明的起点——原始社会。
哥们,对不住了,这一切都是你咎由自取的。既然这样,那就有劳你再重新走一下文明的历程吧!
另外,康王在位期间,周王朝还丧失了几位英才,他们分别是——姜太公、燕召公和鲁侯伯禽。
周康王六年(公元前1015年),姜老师在他的封地——齐国离开了人世。这位大器晚成的老先生,在年过花甲之时才找到了一份真正属于自己的工作,从此便开始了施展自己全部才华的历程。
大家都知道,作为帝王之师难,作为两个帝王的老师更难。历史上先后给父子两人都当过老师的奇人屈指可数,但我们的姜老师却就是其中一位。
在灭商之前,他除了要辅佐周文王、周武王处理国事外,周文王死后还要把自己的全部兵法谋略教授给周武王;灭商之后,他全力支持周公摄政,并在“三监之乱”时极力维护周王朝东部地区的稳定,深得周王室的信任。
此后,姜老师便一心一意地治理起自己的国家来——“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经过姜太公几十年的治理,齐国逐步走向了国富民强的盛世之路。
姜太公本人除了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帝王之师、齐国国君),而且还在一个项目上摘取了当时的世界纪录——那就是最长寿的国君。
据考证,姜太公去世的时候已经超过一百多了(太公之卒百有余年),是名符其实的“仙逝”。
姜太公走后,由他的儿子——吕伋继位,史称齐丁公。
鲁侯伯禽去世于周康王十九年(公元前1002年),死后他的儿子姬酋继位,也就是鲁考公。
燕召公去世于周康王二十四年(公元前997年),关于他的接班人,连太史公司马迁都没有找到,所以兄弟我也无能为力,没办法告诉大家,真不好意思。
周康王时期,社会总体趋于稳定,所以这一时期我们所能讲的故事是十分有限的。
但有一点我们是明确的,那就是周康王在位期间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所以,太史公才会说到:“成康之际,刑错四十于年不用。”
转眼间,时间就来到了周康王二十五年。这一年,正当壮年的周康王也离开了这个世界,告别了他的王国,追随自己的先祖而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