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杀父之仇,不共戴天(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对于父亲的无故被害,作为热血男儿的姬昌,当然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从近些年来考古发掘出来的东西来看,姬昌在即位之初,曾经为报父仇,率领周人攻打过商王朝。但是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自己被打了个大败。而且后来,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竟然还缴械投降了,很是悲惨。
其中的原因很是简单,归根结底还是实力的问题。
虽然你比其他方国的实力要稍强一些,但对于强大的殷商王朝来说,有一句话很是恰当——你还嫩了些!
既然武力复仇的道路走不通,那就换一种方式吧。
于是,姬昌对待殷商王朝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臣服。
自己不臣服于它又能怎么样,自己有打不过它。或许,这就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吧!
地盘小、实力弱,这就是自己现在与殷商王朝的最大差别。既然原因都已经找到了,那从现在起就努力壮大自己吧。殷商,等着我,我们早晚有决斗的那一天!
姬昌继位后的第二年,殷商王朝的统治者——太丁去世,其子帝乙继位。
帝乙在位期间,商朝国势已趋于没落。当时,江淮之间的夷族又强盛起来,并且集体体验了一下造反的瘾。
帝乙九年,出兵征伐淮夷和孟方。随侯在他在位的第十年和十五年,又先后攻打东夷族和淮夷。
虽然帝乙的一系列对外战争,稳定了国内局势和周边环境。但是,频繁的战争加剧了百姓的负担,也随之削弱了其国力。
帝乙有子数人,但这其中在历史的大舞台上留下属于自己痕迹的,却只有两人——微子启和受。
如果你没听说过‘受’这个名字也没关系,因为这个名字他基本上不用。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之后的工作根本不需要写自己的名字,别人也不会直呼其名。
但他另外的两个名号,您一定听说过:那就是帝辛和商纣王。这两个名号,前者是他的大名,也就是他死后所封的庙号;而后者则和现代人根据某人的外形或行为习惯所起的绰号差不多,是具有一定讽刺性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