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周国。自从在与殷商王朝的那场残酷的战争中失败之后,姬昌就一门心思的投入到了将来如何报仇的问题上来。
当然,这个问题的关键点他已经找到——这都是因为自身弱小,才打不过人家的。
既然问题的要点已经知道,那么现在的问题就只有一个——如何快速的发展壮大自己。
然而,这个问题是急不得的,而且也是急不来的。因为有些事情就是急死也是没有用的,一鍬不可能挖一口井,一嘴也不可能吃出个胖子。
所谓:饭要一口一口的吃,个头要一点一点的的长。同理,力量也是一点一点的增加的。
于是,处于农耕文明的周人,在姬昌的带领下,又开始了埋头苦干。
我们和游牧部落不同,他们没有吃穿可以抢。就是有了吃穿,他们为了壮大自己,也随时都可以继续外出抢劫。但我们不可以,因为我们大多数人是干不出这样的事情来的,因为我们不想伤害他人。
既然这样,那么我们只好依靠我们自身的潜力,来努力提升自己的实力。
于是,姬昌开始效仿祖父古公亶父和父亲季历治国之道,在施惠于百姓的前提下,带领周人辛勤劳作,努力发展生产,储蓄力量。
当然,一味的埋头苦干也是不太可行的,一切都要讲究个方法和策略。于是,这就需要大量的人才来出谋划策,来推动国家的发展。
人才是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资源和力量。因为人才不仅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领路者,而且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推动者。
只要有了足够的人才,国家的强盛那就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为了国家,为了心中那个仇恨,我需要尽可能多的搜寻治国贤才。
当然,在那个没有高考、科举考试,甚至连推举方式都不盛行的年代,一切只能靠机遇和缘分。要么是作为一国之君的你,听说某处的某人很不错,很聪明、很有贤德,你去邀请他加入你的管理机构;要么就是某地很有才干的某人,在找不到合适工作的情况下,听说你为人很好,爱民如子,人家也许会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前来投靠你。
如果你整日不问世事,只顾游玩,你也不可能会知道某处有位世外高人,就更不会主动邀请人家来给自己帮忙。再或者是你施政方针不咋地,不得民心,那么人家就会看不上你,也就根本不会来投靠你。
还好,这些优点都是姬昌所拥有的。由于母亲的太任的精心培养,他的为人还是相当不错的。再加上他治理国家极为得当,很是得民心。
有一次,姬昌与一位贤人约好在自己宫中相见,或许是那人临时有事、也没有让他人打声招呼,反正就是来晚了。本来约定上午见面的,直到中午吃饭的时候也没有来。
眼看饭菜就要凉了,侍从建议让他先吃,边吃边等也是可以的嘛。如果您吃完饭,那人也正好来了,时间上这不是正好吗?
但是,这个看上去很是合情合理的建议,被姬昌摇了摇头、微笑着拒绝了。
那个人还没有来,他有没有吃过饭呢?要是人家没有吃,等人家饿着肚子来了,自己反而吃完了,这太不礼貌了。既然要等,那就一直等下去,自己中途是不会做任何事情的。
在姬昌的盛情邀请和动人的感召下,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很快就聚集到了他的身边。这其中比较出名的人士有:散宜生、太颠、闳夭、辛甲大夫等人。
有朋友要问了,姜太公姜子牙什么时候出现啊?这个先不要着急,伟大的历史之神还没有安排他出场,大家稍安勿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