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历史故事)风雨大周朝[6]

标签:
黄帝西北夏朝少数民族风雨大周朝 |
分类: 风雨大周朝(1——200) |
那么,这样看来,成汤的生活年代应该与不窋的年代相距不远。《周本纪》中后稷死后直接就到了不窋,但在《殷本纪》中,从契到成汤,中间却经历了十三代人。
那么,经过如此一比较,后稷到不窋,这期间也差不多应该有十代人。只不过是太史公也已经找不到关于他们的任何资料记录罢了。
说点题外话,说到夏朝,我们就不能不提一个事情,那就是有关中华民族的根源问题。通过阅读古代文献,我们发现一个情况——那就是我国上古三代:夏、商、周三朝,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此人就是——黄帝。
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知道:周朝的始祖后稷和商朝的始祖契,都是“五帝”之一的帝喾的儿子,帝喾的曾祖父也就是黄帝。而夏朝的建立者夏启,他的父亲是大禹,大禹曾祖父的父亲同样也是黄帝。
虽然早于黄帝统治华夏大地的炎帝,在与黄帝的那场内战中被打败,但他的子孙与黄帝的子孙同样生活遍布在整个华夏大地。所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炎黄子孙。虽然,有些时候他们会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在内部起一些小的纷争。但是,一旦遇到外敌的入侵,众兄弟就会联起手来,共同来对付外敌。“兄弟阋(xi)于墙,外御其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好了,多余的话就不再说了,还是回到我们的故事中来。
历史就这样进入了夏朝末期。作为已经做了几百年统治者的夏朝贵族们,早就已经没有了所谓的进取之心。
当然,作为夏王朝最后一任君主的夏桀(jie)先生,从小也是过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除了吃喝玩乐,其它什么事情他都懒得做。
有人问道:那国家大事呢?
国家大事?不是有那些大臣管着的么。他们爱管就管,他们不管我也懒得管。
于是,夏桀上台后,不但没有为国家做出什么好的贡献,反而通过自己的努力“玩乐”生活,把国家一步一步的推进了深渊。
当然,国家都不管了,谁还管你一个小小的农业官员。于是,不久后不窋就失业了。
既然失业了,那就回老家吧。
但是,回到自己的封地后,不窋并没有准备在这儿继续生活下去。他已经看够了夏桀的种种不良作为,他不想再生活在他的统治阴影之下。
为此,不窋便带领着自己的家人和族人离开了两代人生活过的土地,开始踏上了艰辛的迁居之路。
具体迁到什么地方,由于史料匮乏,我们也不得而知。但是大致位置我们是知道的——戎狄之间。所谓“戎狄之间”,大致的方位是在我国西北的陕西和甘肃一带。
因为在不窋看来,想要摆脱夏王朝的统治,这里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关于对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称呼,这里还得向大家说明: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的称呼一般是按照他们所在的方位来区分的,是一个统称。因为在先秦时代,中原四周分布着成千上万支大小部落,每一个部落都给他们起一个名称,这不太现实。而且他们其中绝大多数是游牧民族,不定点生产。你今天在这个地方给它起了个名字,说不准明天它就会迁徙到另外一个地方。
所以,为了方便自己与他们的交往,中原地区的人们逐渐对类似部落有了共同的称呼:把北方的少数民族称之为北狄、东方的少数民族称之为东夷、南方的少数民族称之为南蛮、西方的少数民族称之为西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