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历史故事)风雨大周朝[7]

标签:
公刘古公亶父后稷风雨大周朝杂谈 |
分类: 风雨大周朝(1——200) |
不窋(zhu)死后,他的儿子姬鞠接班。姬鞠死后,儿子公刘接班。
公刘在周人的发展史上,是除了后稷之外的第二号重要人物。
公刘不仅为人敦厚、勤劳刚毅,而且还是一位极具政治远见、经济头脑和组织才能的优秀首领。
公刘上台之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迁移。因为在他看来,这个地方现在已经不在适合自己的族人居住。自己必须带领他们去寻找一个更加优越的居住环境。
虽然自己和族人居住在游牧民族的聚集区,但公刘仍然没有忘记自己先人的职责,他“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带领族人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制造农具,整修田园,种植五谷,发展畜牧,使农耕文化在戎狄之间得到广泛传播,对当地农业区域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与此同时,他又带领广大中青年到渭水一带砍伐木材,修建房屋。
这样一来,大家的吃、住问题已经完全解决,生存下去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不再是难题。
然后,又经过一些年的积累,周人逐渐过上了早期的“小康”社会——想要外出的人,手头有了一定的积蓄;在家生活的人,也有了充足的粮食。
《诗经·大雅·生民之什》中的《公刘》一篇,对公刘当时是如何带领大家来到豳地、又是如何修建房屋,以及怎样带领大家勤劳致富的这一历史性过程,进行了真实的描写。并对公刘这种不图自身享受、一心为民的大无畏精神进行了歌颂。
公刘的种种爱民之举,不仅受到本族人的喜爱,而且也得到了周边其他部族的积极拥护。很多部族都纷纷向周人所在的豳地依附过来。
经过公刘和大家的一起努力,周人出现了自身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大的兴盛。
公刘之后的八世(可能不止八世),基本上处于无史可考的状态(原因多与文献失散有关)。这种状况直到古公亶父时,才得以改变。
古公亶父,在周人的发展进程中,属于第三号人物。
古公亶父在带领周人勤劳致富上的举措,和后稷、公刘很是相似(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毕竟祖先的看家本事是不能丢的。
古公亶父的辛劳没有白白付出,换来了巨大的回报——“国人皆(爱)戴之”
经过这么多代人的积累,到此时,周人的生活已经相当不错了。
当一个群体富裕之后,就会引起其他群体的注意。所谓: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是周人当时面临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果然不久,麻烦就找上门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