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告慰叔父及先辈们的在天之灵,成王也不顾昼夜地处理国事。
即使身体再强壮的人也经不起长期这样的操劳,成王二十二年,成王也不幸身染重病。
经过十多天的治疗,成王的病不但没见好转,反而感到体力日益不支。
成王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但同时又对年幼的长子姬钊放心不下,担心他不能担当撑起周王朝的大任。
就在他忧心忡忡之时,忽然想起了三叔姬旦。
对啊,找几个可靠之人来辅助姬钊,这样的话,既能保证自己的儿子顺利登上王位,又能维护住大周朝的繁荣与稳定,是个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经过深思熟虑,认真筛选,他最终确定了两个人,来做为姬钊的辅政大臣,这二人就是召公和毕公。
召公与毕公都是文王的儿子,也就是成王的叔父,二人都是经历过很多磨难,亲眼见证大周王朝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人,而成王自己也曾经数次目睹二人在很多危难时机的表现,对二人大为放心。
于是,成王立即把二人请到自己的寝宫,把自己的意思向二人大至地说了下。
见二人没有推辞,成王又把长子姬钊叫到床边,告诉他要万事都听从二位“王爷爷”的安排,不要做昏君丢掉祖宗辛苦打下来的江山。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二位应该是有史记载以来的最早的顾命、托孤大臣。
带着一丝遗憾,成王走了。
成王去世后,召公、毕公二人为太子姬钊举行了盛大的登基典礼。
姬钊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周康王。
康王即位后,召公、毕公又率领诸侯百官陪伴康王来到周室宗庙,把文王、武王创业的艰难与其父成王守业的辛苦一一诉说给年幼的康王,告诫康王要勤俭治国,清心寡欲,仁义天下。
不久,康王便诏告天下,立志要向文王、武王学习,做一个勤政爱民的君王。
很快,康王又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对政治、经济、军事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整顿。
康王六年,一代名相姜尚驾鹤西去。
成王时期,周朝军队忙于镇压“武庚之乱”和“淮夷之乱”,大部分兵力都用在了东方和东京方,对西北游牧民族的控制有所放松。
于是,一支名为鬼方的部落便抓住了这一时机,他们利用自己机动能力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优势,经常骚扰周朝西北的边境。抢掠财物,杀人放火是他们的主要行为,这一切给周王朝带来了极大的隐患,严重威胁到了西都镐京的安全。
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在粮草充足、军马齐备的情况下,康王于二十五年果断地做出了征伐鬼方的决定。
经过两次大规模的交战,周军大败鬼方,俘获首领四人和一万七千名士兵与奴隶,以及大量的车马牛羊。经过这次战争,使得周王朝的西北边境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得到了安定。
所以,在康王在位期间,由于召、毕二公的认真辅佐,又由于康王本身的勤勉,周王朝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
“故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出现了周王朝建立以来的第一个盛世“成康之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