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为人灵敏勤奋,仁爱百姓,信誉度极好.
他以身作则,跋山涉水,历尽了千辛万苦。
先后走遍了黄河、长江两大流域闹洪水的地方,西抵戎狄,东到大海.
可是,每当想起父亲的死,禹都害怕自己在将来的某一天也会有同样的下场.
于是,每天他都在为怎样治理好水患而不停的奔波思考着.
百姓都为他的行动所感动,便亲切地称他为大禹.
大禹在外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http://a1.att.hudong.com/25/74/01300000297717123752743393166.gif(大禹治水图)
第一次路过家门时,他听见妻子因分娩而在痛苦地呻吟,随即听到婴儿的哭泣声。
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但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
第二次路过家门,他的儿子小启,正在家人的怀中向他招手,然而此时正是治水紧张之时,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了过去。
第三次路过家门时,儿子已经快十岁了。
看到父亲来到家门口,高兴地把大禹往家拉去。
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患未平,不能回家,然后又匆忙离开。
大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在当时传为美谈,时至今日仍被人们所传颂。
在治水的过程中,大禹吸取了父亲那种水来土挡治标不治本的教训.
他先是带领天下诸侯百姓调查地势的高低,用绳子和规矩作测量,作好标记.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再决定用"开"、"通"、"疏"、"凿"、"引"中的某种较为合适的方法.
这样的话,可以让高处的水流向低处,大河的水向小河来分流,以减轻其压力.
然后,大禹逢山开山,逢洼筑堤。
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名叫龙门山,奔腾的黄河水被它拦腰截住,河水被挤到十分狭窄的区域,常常溢出河道淹没村庄和田地.
大禹便带人凿开半座山,使黄河水畅通而流.
多年来,大禹省吃俭用,每到一处都祭神拜鬼,以求上天有所帮助.
为了节省来往奔波的时间,大禹在平稳的陆地上坐马车,在水中就乘船,在淤泥中乘坐橇.
为了更加方便地治理水患和管理其他地区,大禹又根据不同的区域和风俗,把华夏地区划分为九州,并开通了通往各州的道路。
大禹还施恩于民,让伯益把粮食蔬菜等送到灾民的手中,又让后稷教给他们如何更好的种植和管理庄稼。
自此,大禹在人民心中树立了不可抹灭的地位。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大禹终于把困扰天下多年的水患给治理好了。
从此,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各路诸侯纷纷向舜朝贡,称赞舜和禹的美德。
后来,为了表彰禹的功绩,舜赐给禹一块黑色的玉圭,并且昭告天下——治水彻底成功了。
不久,大禹便因功而封于夏(今河南万县),称为夏伯。
帝舜三十三年,舜效仿尧,向上天推荐治水有功的大禹,为其帝位的继承人,并且授政于大禹。
帝舜五十年,舜在南巡时死于苍梧之野,相传其活到了一百岁。
三年守丧期已过,大禹谦虚地把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而自己则到阳城(今河南登封一带)去住。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天下的诸侯与百姓都离开商均而去朝拜大禹。
于是,大禹便顺天应民,登基称帝,君临天下。
不久,夏禹定都阳城,国号夏后,建立起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改姓为姒(si)氏,此年为夏禹元年(即公元前二零七零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