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汽车“三包”来晚了 搞起来再说

(2011-10-27 16:26:15)
标签:

汽车三包

杂谈

汽车“三包”昨天举行了立法听证,听证会上,各方把主张和意见很明确地摆在了台面,虽然观点依旧是针尖对麦芒,争论得很激烈,但是有些基本原则已经不需要再讨价还价了。汽车“三包”出台的条件已经成熟。

汽车“三包”一直以来争议不断,尤其是这两年,我国连续两年成为全世界生产和消费汽车的世界冠军,但是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汽车消费者,居然还没有一个“三包”的规定,这是跟我们所处的位置不匹配的。

想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考虑到“三包”这个规定是来晚了,各方需要求同存异,先把这个事儿搞起来。不一定一上来就把这个规定制定的各方都满意,也不可能,我们以后可以不断再完善修改它,关键是先让它付诸实施。比如中汽协的负责人的观点是:“三包”存在举证难、鉴定难,鉴定的机构不完备。但是我们想,如果没有三包规定,没有非常多的鉴定的举证的需求,这样的机构永远不会完善起来。我们不能等到万事俱备了,功能完善了,再来出台这样的规定。

这个过程,消费者也不能太心急,虽然我们说它已经来晚了,但是我们要看到,世界上各个国家的汽车从生产到消费有一个变化的过程,从“重生产”转向“重消费”,这个过程在很多国家都经历过。我们的汽车“三包”七年为什么“难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过去的七年正是我们国家汽车的消费量,从中国的水平变成亚洲的水平,变成世界第一的水平的这个过程,现在这个过程已经接近完成了,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对生产的过程略微踩一点刹车了,希望能够在这个过程当中,转向更重视消费者的利益。      

汽车“三包”无论从国际经验,还是从更多的人的判断来说,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共识。听证会上,各方讨论的是换车、退车的具体条件是什么?是几年?几万公里?修几次?这些看上去矛盾很尖锐的讨论,其实恰恰说明了双方在“三包”是否出台的基本原则上有了共识,再有一个,汽车的生产者当面对这个社会从“重生产”转向“重消费”这个阶段的时候,要把消费者的权益当成自己去发展去革新的一个动力,而不要把它看成一种附加的累赘和成本。每一方都不可能在这次的规定里面,达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双方如果都坚持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话谈不拢,双方需要去寻找那个利益的交集点。

借用中国全球气候谈判代表团团长谢振华的一句话:最终的结果每一方都不是特别满意,但是大家想一想后都能接受。

    汽车“三包”,也许就将是这样一个规定。

                                                                央视评论员:杨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