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央视特约评论员 杨禹
目前公众对中华慈善总会最大的质疑是为什么收了5万的现金,给两家捐款公司开了1500万的免税捐赠发票?因为尚德所捐的是实物,那么如果按规定提百分之多少的管理费的话,是需要再来交点现金的。那么最核心的一个漏洞,就是中华慈善总会还没有看到这1500万的实物真的到了参赛学校的手里边,就已经开出了这1500万的发票,这就是管理的漏洞,那么这个漏洞摆着这里,就给有关方面在这里边做一些文章,玩一点花样,创造了一个前提条件。
今天我们在中华慈善总会的网站上,我看到它的秘书长刘国林,有一个回答记者提问的七千字的正面回应,里面有两段话很耐人寻味,其中有一句话说,“如果说我们监管有不到位的地方,那么就是在这个事件当中我们太相信主办方了”,他说我们太相信,过于相信主办方的信誉,我们在这个事情上确实管理没有到位,有问题。那么如果说问题是过于相信主办方的信誉,我想对于一个慈善组织来说,就算在这个过程当支持方,也不是轻易可以做出决定的,当了支持方就要给人家开发票,开发票自己又不去直接监管,这就是管理的漏洞。
刘国林他还有一句话,也很有意思,他说“我们宁愿做事情出小错,也不愿意不做事不出错”,这句话后半句还可以理解,前半句我认为有问题,因为这个问题,这个监管的漏洞不是小错,今天的慈善事业,容不得出半点小错,因为公众对于慈善事业的要求是很高的,哪怕是刘国林眼中的小错,对于一个慈善组织来说也不允许出现。
在这样的风波当中,中华慈善总会应该怎么做,才能够赢得大家的信任呢?首先当然是真正地完成监管责任,但更重要的一条,我觉得从这个事件发展到目前,说明一个道理,信息如果不透明,那么慈善组织就要接受公众的拷问。刘国林在七千字的回答里面还说了一句话,他说我们自己真的没想到,我们现在反而来被媒体来拷问。
我上中华慈善总会的网站上看了一下,过去他所经手的很多捐赠的,谁来捐了多少钱,它里边也通过电子的显示罗列了一些,但是我们并不能很方便地看到这些钱谁捐的,去向哪里,你提了多少管理费,管理费又是如何使用的,这些信息还显然是非常不完全,我们试想如果中华慈善总会能够把自己经手的一笔又一笔,哪儿来的哪儿去,管理费多少,我怎么用的,都堂堂正正地摆在自己的网站上,那么也许有些人想闹点事他闹不起来,有些人想混淆视听,也混淆不起来,中华慈善总会应该在自己的监管责任到位的情况之下,把自己所掌握的所有监管信息,时时刻刻公之于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