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中国独特的玉文化
(2019-02-07 16:41:57)
标签:
和田玉翡翠周瑜刘邦完璧归赵 |
分类: 谈天说地 |
在世界上,可能只有中国人(含旅居他国的华裔)对美玉情有独钟。只有中国人和美洲玛雅人两个民族,喜爱玉石并且具备精巧的玉器雕琢能力。早在七八千年前,中国先民们就已经用透闪石质玉石、绿松石等制作出了多种形式的坠、珠、管、玦、匕形器等玉器。和田玉、翡翠、田黄石等多少年来始终受到国人的追捧。
我国玉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人们常把玉和君子放在一起说。“以玉比德”的用玉观念深入人心。古人认为玉至少有仁、义、智、勇、洁这五种德行。所以玉不单单是一种装饰品,更是与人的品质,甚至是与一个国家的礼法有关联。“玉”字在用于成语中时,也多是与美好、尊贵,高尚等意有关。如亭亭玉立、冰清玉洁、金玉之言、金玉满堂等。足以见“君子比德于玉”的用玉观念,对中华文明有着多么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据不完全统计,在汉语的字、词和成语中,与玉有关的多达四五百个。这些字和词语所表示的多是与美好、尊贵、典雅、美妙、高尚、气度不凡、气节崇高等含义有关的。如:琦、琪、瑾、瑜、琳……这些汉字均是美玉的名称,也常常被用作人的名字。如三国时代,许多人取名,都喜欢与美玉相关的词汇。东吴大将周瑜字公瑾,名和字都带王字旁,诸葛亮之兄——东吴名臣诸葛瑾,名字也带有王字旁。《三国演义》小说中,形容人长得白润,写作“面如冠玉”。可见古人是多么喜欢玉。
中国关于玉的故事太多了,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和氏璧”了。
《韩非子》曾载: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今襄阳南漳县历山)中获得了美丽的玉璧,把它奉献给了厉王。厉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雕琢玉器的人说:“这是石头。”厉王认为卞和在说谎,便砍去了他的左足。等到厉王驾崩,武王即位后,卞和又把玉璧献给武王。武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又说:“这是石头。”武王又认为卞和在说谎,又砍去了他的右足。武王驾崩,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璧在楚山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闻讯后,派雕琢玉器的人剖开他的玉璧,果然是宝玉,于是命名为“和氏璧”。
战国时期,赵惠文王得到了“和氏璧”。这件事让秦昭王知道了,他派使者对赵王说,秦国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赵王看了信,心想:秦王一向只想占便宜。可不答应他的请求吧,又怕秦国兴兵进攻;答应又怕上当。便和大臣们商量,大臣们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蔺相如对赵王说: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
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既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接过“和氏璧”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体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方才大王接过宝玉,随便交给下面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看来大王没有用城换璧的诚心。现在宝玉在我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和这块宝玉一块儿撞碎在这根柱子上!”
秦王本想叫武士去抢,又怕蔺相如真把宝玉撞碎,才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将十五座城指给蔺相如。蔺相如知道秦王言而无信,对他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的宝贝。赵王送它到秦国来的时候,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赠送仪式。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举行接受宝玉仪式,我这才能把宝玉献上。见蔺相如态度坚决,秦王只好同意。
后来秦王发觉蔺相如已将“和氏璧”送回赵国。想发兵攻打赵国,怕赵国军事上有准备,打不赢;杀了蔺相如也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会与赵国交恶,便放他回赵国去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完璧归赵”故事。
在鸿门宴上,刘邦用美玉贿赂项羽和范增,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了。因项羽没有在鸿门宴上杀死刘邦,刘邦趁上厕所之际逃离了鸿门,范增对项羽失望至极,说出“竖子不足以谋。”还将刘邦赠送的美玉用剑劈个粉碎。
楚汉相争,在彭城,刘邦的56万大军被项羽的3万精兵打败,仓皇出逃,为自己逃命,他竟然两次将自己的儿女踢下车,以减轻车载负担。当他逃到一农户家,发现其女儿长得非常漂亮,于是老毛病又犯了,拿出玉璧,算是迎娶戚夫人的聘礼,当晚就入洞房了。可见,在刘邦的心目中,玉璧远比自己的儿女重要,足见在秦汉时期美玉的价值比金子还要高。
1945年,溥仪从长春仓皇逃窜时,也没有忘记带上田黄、翡翠等名贵玉石,他甚至在苏联用这些玉石贿赂苏联相关人员,但没有什么效果。西方人只喜欢包括钻石、红宝石、祖母绿、蓝宝石等宝石,对中国人视为珍宝的玉并不感兴趣。这也是中西文化的差异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