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虹:我家的中药情缘
(2018-06-17 15:19:59)
标签:
阎寿山德生堂搭背疮颈椎病食药同源 |
分类: 家史荟萃 |
开药店当然要盈利,但开药店首要功能还是提壶济世。这是“德生堂”药店的经营理念。太爷爷阎寿山究竟和谁学的中药方剂,我不知道,但太爷爷刻苦专研中药业务,总结了不少秘方,比如治疗眼疾,治疗牙疼的方剂。特别是在新疆闹瘟疫等流行病时,有些秘方救了不少人。这也是“德生堂”药店能够成为百年老店的主要原因。太爷爷曾叮嘱药店的坐堂医生:我们这些药方,不为盈利,只要救人。所以药价十分低廉,普通家庭都能承受得了。有的药品还免费赠送。
我父亲给我讲过一件事,太爷爷有一个治搭背疮的外用方子。搭背疮就是楚汉相争时项羽的军师范增得的那种病,传说朱元璋大将徐达也得过搭背疮,两人都因此丧命。但太爷爷摸索出的治疗搭背疮药方并不复杂,就几味药,价格也不贵,却能救命。太爷爷阎寿山把这个秘方给了和他关系很好的中医大夫,希望他能救治更多的病人。但这个大夫心很黑,乘机讹诈,很多穷人为了活命,甚至把家里的房子都卖了。太爷爷很心寒,也很愤怒,于是和那个大夫绝交。太爷爷因此留下话:家里的药方一概不传外人。
我爷爷阎继昌虽然没有在药店学徒,但从年轻时,就在上海为“德生堂”从事药品采购工作。当然,不仅是中药,也包括一些珍稀的西药。新中国成立后,爷爷曾干过街道工作,后来去了药材采购站,在很长时间没有离开中药这个行业。
爷爷在1972年落实政策后,回到地处北郊区青光的第六中药厂上班。当时中药厂为了配制“乌鸡白凤丸”,养了许多乌鸡。爷爷被分配到养鸡场。要保证这些鸡不得病,特别是绝不能出现鸡瘟。当年,养鸡场主要通过给乌鸡吃抗生素来防病。但乌鸡长期吃抗生素,体内就会有残留,这样制成的中药,肯定会影响药效。为此,爷爷购买了大量书籍,还运用了太爷爷教的中医药知识,研究中药配方,每天乐此不疲,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爷爷还因此接受了天津广播电台的记者的采访,事迹刊载在《天津日报》上。
爷爷为预防鸡瘟和乌鸡生病研究的药方,根本不是为了什么名利,纯属是一种使命感,是一种热爱本职工作的责任感。
我父亲阎凤瑞虽然没有科班学过中医药,但受家传影响,熟悉中草药的药性和方剂,除了切脉方面有欠缺,算得上半个医生。1999年他得了脑栓塞,他是吃自己配置的中药,身体慢慢恢复的,没有落下什么后遗症。
我父亲还借鉴了爷爷的经验还专研出饲养鸽子的药方。
在我初中毕业时,我爷爷和父亲都希望我能报考中药学校,继承家学。这样,在毕业分配时,可以进中药饮片厂、中药厂,算有了安身立命的专业。但我妈妈不同意,她希望我继续上高中,将来上大学谋个好工作。我当时只能服从妈妈的安排。实践证明,爷爷和父亲对我的“人生规划”的“制订”,是非常有远见的。
2002年我入职的单位像全国绝大都数国有企业一样,“减员增效”,我选择了离开。我迷茫过,徘徊过,哭泣过,也曾试着做过许多工作,那一段时间,可谓是我人生的低谷。
2005年,我父亲从报纸上看到了中药调剂班招生的消息,希望我学习中药,掌握一技之长,完成我爷爷和他的心愿。同时,叮嘱我:掌握了医药知识可以使你自己受益终身。
于是,我便报名参加了培训,系统地学习起中药知识。我不认为自己是个天赋很高的人,但学起中药学、营养学来,悟性却特强,犹如神助。也许是家庭文化氛围使然,也许就是命运使然。经过一番努力,在2006年,我顺利结业,取得资格证书,从此在药店里谋得一份工作。也正是这份工作,使我认识了更多医生,熟悉了药性,为后来照顾生病的母亲、父亲提供了便利条件。
父亲晚年,胃病非常严重,到后来连药都难以下咽了。我就按照中医理论——食药同源的原理,配了些药膳,通过食疗方式,减轻了父亲的痛苦。
通过学习中医中药知识,我也为自己治病。有一度,我患上了内分泌紊乱症,吃了不少药,效果都不明显。我通过自己配制的食疗调整,慢慢恢复了健康。并通过药枕等方式,使我的颈椎病大为缓解。我确确实实因为家传的中药知识获益匪浅。
这是我家几代人的中药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