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福州“三坊七巷”——福建全境游之一

标签:
三坊七巷福州严复林则徐杂谈 |
分类: 旅游记事 |

2018年5月9日,我和老伴福建全境游的第一站是福州。近中午走出机场,导游小翁(后来大家都称他阿明)在候机楼门口等待大家。这时候,我才知道这是天津独立成行的旅团,共计20人。相对于散团不断组合,这样的临时团队人员固定,便于管理。
根据行程安排,第一个旅游景点就是福州“三坊七巷”。
福州古称“闽侯”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城市文化底蕴。三坊七巷就坐落在这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中心。它占地约40公顷,由三个坊、七条巷和一条中轴街肆组成,分别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官巷等。因此自古就被称为“三坊七巷”。
这里名人荟萃,灵而人杰。从唐代形成起,便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清至民国走向辉煌。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区域内现存古民居约有270座,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九处,省、市级文保单位和历史保护建筑数量众多,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筑博物馆”。以沈葆桢故居、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等9处典型建筑为代表的三坊七巷古建筑群。
林则徐、沈葆桢、严复、陈宝琛、林觉民、林旭、冰心、林纾等大量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现代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皆出自于此,使得这块热土充满了特殊的人文价值和不散的灵性及才情,成为福州的骄傲。
之前,我曾在网上看过不少博客写的介绍“三坊七巷”文章。因此早就对它心驰神往。我在挑选福建旅游广告时,有意识选择涵盖福建著名景点的行程单。能多去一个地方,就多走一个地方。而不喜欢在一个地不动,享受休闲。我甚至在乘坐飞机的两个多小时里,都感到让时光白白逝去是一种浪费。甚至后悔没有把手提电脑带上,此时打点字,也算是种收获呀。这是多年养成的习惯,虽然已经退休,但思维惯性还在起作用。
在“三坊七巷”,我和老伴一边溜达,一边感受浓浓的文化氛围。在大榕树旁,一座座名宅,诉说着曾经辉煌的历史。“三坊七巷”最迷人最不可复制的地方,不是她的外在建筑,不是她的美食胜地,而是弥漫于城市坊巷之间的特有文化气息和生活方式。当然,导游没有给我们充足的时间——只给了不到两个小时,所以我不可能走遍“三坊七巷”。我和老伴儿不时要看看时间,防止过点。这是随旅游团旅游而不是自由行必须做到的——遵守时间,不能让大家等你。还要保证记住回去的道路。
静静深幽的小巷,拖住了历史的时空。时间仿佛在此凝固。外面纷扰的尘世,不安的心灵,在这里都复归了平静。斑驳的土墙,油漆脱落的大门,一个个古老的故事,一个个的原住民,都是民俗和坊巷精神的有机结合。“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韧,无欲则刚”这是林则徐的名句。林则徐母亲就曾在这里生活。
除了林觉民与陈意映演绎了爱情传奇之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曾经活跃在中国文坛上的闽籍三大才女,林徽因、谢冰心和庐隐,其中有两位,竟然都与杨桥巷17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与林觉民是堂兄弟,因此这里算得上是林徽因的祖居。当年,林觉民慷慨就义之后,林家人为了避祸举家搬迁,而将房屋卖给了冰心的祖父谢銮恩。隔墙外南边儿的“紫藤书屋”花厅,就是当年冰心祖父设立的私塾,这里走出了不少当时社会中坚人物。所以,行走在三坊七巷,你会怀着敬仰之心看每一座建筑。
在三坊七巷里可以看到唐末分段筑墙传统的痕迹,也可以领略西风东渐后的小洋楼。马鞍墙与罗马柱,雕花窗与发券门并存,构成了具有闽南特色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这里不像天津的古文化街,而更像天津的“五大道”和意大利、奥地利租借地,是名人荟萃之地。虽然一些建筑已经被个人买下,但这些有实力且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企业家,把这里改造成私人博物馆,许多建筑属于免费开放。2009年6月10日,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获得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批准的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荣誉称号。
我和老伴走进严复书院,走进蓝建枢故居。楹门窗户都用楠木,做工讲究,雕刻精巧。楼前天井,对面太湖石垒成的假山,小巧鱼池,拱形小石桥跨越其上,庭内修竹数行,花木扶苏,环境清幽,格调高雅,具有江南园林的特色。整座花园四周围墙,自成院落。生活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将对一个人的成长,将对一个人人格的形成产生多大的影响呀。
遗憾的是,我用手机拍了不少照片,结果因操作失误,都丢失了,致使一些细节如今回忆不起来了。但即使是走马观花地看看福州的三坊七巷,我也认为此行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