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兴合”的经营获得空前成功
(2018-05-07 08:49:14)
标签:
德兴合阎檀东来货栈乌鲁木齐益大公司 |
分类: 赶大营篇 |
经过艰苦努力,阎檀的生意越来越大,他也像许多杨柳青商人一样由“行商”变为“坐商”,在乌鲁木齐大十字南街开了一个商号,起名“德兴合”京货庄,主要经营项目为绸缎和百货。同时也兼营茶叶、番薯、大葱等土特商品。在新疆,津帮商人开办的京货庄,素有“上有绸缎,下有葱蒜”之称。
因“德兴合”商号曾得到军队的奖赏(这段历史,我们在后面的文章中会专门阐述,这里就不细致说明了),所以资金特别雄厚,经得起赊销,“德兴合”对乌鲁木齐殷实家庭日常销售,都采取平时记帐,年终一次结账的营销方式。这些家庭的消费水准高,“德兴合”获得的利润也高。这是小本经营者无法做到的。
“德兴合”商号坚持诚信,经营有方,经营项目也扩大到成衣、绫罗绸缎、毛呢花布、布匹、药材等领域。除了在乌鲁木齐经营外,“德兴合”在新疆伊犁、喀什、哈密、焉耆以及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甘肃兰州,陕西西安、青海西宁等西部重要城市设立分号,都有很高的经济地位和影响力。
“德兴合”在天津北门西的东来货栈设立了住津办事处。这里与繁华的针市街相邻,是天津最著名的商贸集散地。有卖皮毛的、药材的,专门从事羊肠衣、珍贵皮毛(如狐狸皮、猞猁皮、狼皮、扫雪貂皮、旱獭皮、灰鼠皮)、猪鬃等土产品出口贸易。
在北京花市大街全盛店内,开设了“德兴合”北京办事处。
清末民初,在新疆珍贵皮毛大幅减少的状况下,“德兴合”又开辟了西宁分店,这样就把青海的皮张收购纳入到“德兴合”的经营范围中。据《东方文化》湟源历史文化探源之十“丹噶尔古城历史遗迹说”
“裘皮专营
直至今天,在阎皮庄及附近的村民中,还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德兴合”人从北京到新疆乌鲁木齐,每隔60里路左右,就有自己的加盟店,根本不用去住店,在自己的店堂里就可以解决住宿问题。如果客人持有阎檀长子阎学仁(号阎寿山,生于1871年,即同治10年,卒于1953年)开的路条,即使身上不带钱,也能顺利出行。商家看到路条,不仅免费食宿,还会资助盘缠。足以说明当年“德兴合”生意规模确实很大,网点星罗棋布,遍及西部主要城市。
除了皮张,“德兴合”还经营新疆特产的肠衣,也收集金砂,出售给天津北门里著名的正阳金店。正阳金店在天津虽然成立较晚,但股东兼经理冯国仁(博卿)经营有道。当时东北、新疆、甘肃、山西等地金矿的矿工在路过天津卫时,往往会找到金店,把自带的金沙加工成金锭,回家方便携带(当年一些金矿主对矿工不支付金钱,而是未经过冶炼的金砂)。所以,冯博卿建立了金房炉房,专门用来为金矿矿工冶炼金砂,只收取加工费。同时把收购的荒金炼成金料后出售给同业。为了创牌子,冯对冶炼质量精益求精,几个月后,同行业都愿意用正阳金店的金料改制的首饰。
因为这样的业务关系,我的大伯阎翰昌(号“墨卿”),入职正阳金店,出师后不久便出任该金店副经理。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为躲避日寇的欺凌,“德兴合”租下了坐落在和平区营口道四宜里的一处办公用房,作为“德兴合”天津办事处。这是原江西督军蔡成勋出资盖的整体三层局部四层的连体府邸,面积400余平米。一楼设有门卫、厨房、小锅炉房、车库、卫生间及佣人居室。二楼为办公室,左右各四间。其中两间由木质折叠门隔断,打开隔断门,便是一大间会议室。三楼为几间居室。四楼除一间居室外,有40余平米的晒台。这里临近海河码头,交通便利,是商品仓储、出口的最佳地点。这里是英租界,当时日本人还不敢贸然进入。
为给新疆及丝绸之路各商号配送更多优质货源,“德兴合”上世纪30年代初,在天津北马路北门东北侧的一个院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红桥区卫生局长期在此作为办公地点,因城市拆迁,现遗址荡然无存),成立了“益大”贸易公司,专门从事内外采购贸易(俗称:内局生意)。天津作为水旱码头,濒临渤海,交通便利,是北方商贸中心,有大量外商,还是全国重要商品生产基地,为“德兴合”从事进出口商品业务提供了优质货源。
“益大”公司有员工二十多人,在当时是规模较大的公司,吸引了许多老客。我舅舅当年曾在“益大”公司供职,据他介绍:客商们都千方百计争着与“益大”公司做生意,希望攀上“德兴合”这棵“大树”。因为“益大”和“德兴合”实力雄厚,如果老客一次采购过多商品,而没有携带足够资金,“益大”公司敢于赊货。只要第二年客户来津时补上货款就行。
那时没有长途电话,天津、北京与乌鲁木齐商业信息沟通,以及重要商务决策,主要通过电报进行。对于不太急迫的信息交流,则通过信函完成。“德兴合”形成了比较规范的经营管理系统。
作为“德兴合”商号的掌门人阎学仁(阎寿山)走遍了新疆和田,塔城,伊犁……,了解市场行情,捕捉商机。他能用维吾尔语与少数民族交流,并与他们成为了好朋友。这为他做边贸生意提供了方便。特别是在南疆北疆都被封锁后,东部的商品无法进疆,只能从苏联进口日用商品的情况下,边境贸易几乎成为唯一的选择。
“德兴合”经过三十年的努力,由普通商户一跃成为“津帮新八大家”之一(见贾秀慧的《社会学视阈下的近代新疆汉族帮——以内部社会结构分析为例》伊犁师范学院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3月第34卷第1期 注释2,辛亥革命后民国年间,津帮又产生新的八大家大商号,流动资金在2万至3万两纹银之间,时人称为“津帮新八大家”,它们为:永盛西、裕昌厚、福泰成、德兴和、德聚和、同泰兴、宝聚丰、庆春和)。
周泓撰写的《晚清民国新疆汉人主体文化》中,写道:“二、清末民国新疆汉人集中城区
“燕商以京广百货、绸缎、呢绒为宗,在迪化有德兴合商号、德生堂国药号;晋商集义生酱园享名;湘帮以乾益升茶号,升恒茂茶庄、协胜泰杂货和杏林春药店为著;……”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6卷第3期49页)
可见,德兴合商号、德生堂国药店都是乌鲁木齐驰名企业。此外,阎檀还在包头、呼和浩特、兰州等地开办了以经营绸缎业务的“德铭号”商铺。“德兴合”等企业的成功运作,成为了天津宝坻人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