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众与大众
(2016-04-23 08:26:23)
标签: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诗词焐热土语 |
分类: 谈天说地 |
与2014、2015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相比,是一大突破。
2014、2015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同时启动了“全民焐热冰封汉字行动”。活动每周精选推出一个节目中出现的“冰封词汇”,通过电视、报纸和网络广泛传播,激发亿万人学习和分享,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真正活起来。但我们看到,“全民焐热冰封汉字行动”并没有如组织者期盼的那样,掀起一场全国性的学古文高潮。从《中国电视报》的统计情况看,全国参与“焐热”人数,整体呈下降趋势,无法保持热度。这样的结果是举办者始料不及的。
语言文字变化是有规律的:总是更鲜活的语言代替了缺乏生命力的词语,包括一些外来词汇:经济、原子、大千世界、唯心、干部、幽默等,极大地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是原有汉语词汇中难以替代的,于是这些外来词汇便成为如今汉语词汇的有机组成部分。而许多生僻的字、词,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失去了生命力,慢慢淡出人们的文章和语言中。
众所周知,我们只要能熟练、准确地运用3500个常用汉字,就足可以满足日常生活需要。至于一些生僻词义及其变化沿革过程,应该是专家研究的范围,属于小众,大众无需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普通人是不会注意“孔乙己”发现“回”字还有第四种写法的。若想人为地将生僻字“焐热”,我以为既无必要也不可能——没有大众的广泛参与及认同,生僻汉字不能重新成为人们日常的语言文字,即使暂时被“焐热”了也难持久,很快会重新回归到生僻字行列。所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应将重点定位在常用易错字的范围里,带动全民书写能力的提高,而不是用更生僻的字考学生。
由此又联想到一些地区媒体,要“焐热”已经基本上被人遗忘的“土语”,笔者以为同样不可取。比如,天津话中的“泰嗨”一词,如今多数天津人不知所云,因为它早已被“自在”这类大众熟悉的词汇所取代。
几十年普通话的普及,让全国各地中国人交流起来更加便捷、顺畅,已日益显示出规范我们的语言,保持汉语健康、纯洁的重要性。因此,没必要“普及”那些已经基本上被人遗忘的方言“土语”。至于有些语言学家担心后人不了解过去方言语义,那同样是小众专家研究的范畴,与大众没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