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字真经与禅宗(下)——对《西游记部分情节解析(三十一)

(2014-03-09 20:47:46)
标签:

易后难

最高境界

精神性

不看

假象

杂谈

分类: 西游研究

无字真经与禅宗(下)——对《西游记》部分情节解析(三十一)

佛教“般若”讲究“色”和“心”,“色”就是物质性的东西,“心”指精神性的东西,佛教认为这两者都是空的,最终都是空的,所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要达到清静涅槃。《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也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教认为五蕴皆空,不管精神抑或物质,都是一种假象,是一种骗人的“梦幻泡影”。基于这样的认识,才建立“心即是佛”的佛教方法论。由于心就是佛,就不必向外寻求,只要反省自照,认识自我、体会自我、从而达到实现自我,完成自我觉醒、自我圆满的人生过程,这个途径就叫“道”。当修炼者把心中的各种法相、佛相都灭了,灭的干干净净时,真佛就显现了。

坐禅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念不是什么都不想,而是对世间的一切善恶、美丑,人与人之间的恩怨、疏密都不考虑,把世界的一切现象都不放在心上。不受客观世界的影响,没有分辨心。无相也不是什么都不看,而是把一切现象都不放在心上。看见与没看见一样。不执着客观世界的一切声、色、形、味。即不著心,也不著净,不言也不动,只需用智慧观照,不取不舍,才可以见性。一个人如果能把什么都看得没有差别,就不存在什么荣辱贵贱,也就斩断了一切烦恼,就可以进入到涅槃的境界了。

有人也许会说,佛教思想是不是太没有立场,爱憎不分了吗?这是一种误解。佛教的“八正道”和“五戒”已经很清楚地表明了它的爱与憎,告戒信徒应该做什么,坚决不能做什么。佛祖告戒弟子无念无相,实际上是告诫日后的修行者应该保持的一种心态。佛教的理论与其他宗教理论不同,佛祖让弟子按照戒、定、慧修炼,参禅者大多会从持戒入手,然后进入禅定,次第深入。在坐禅过程中,如果心浮气燥,执着于世间事物的是是非非上,就无法使自己的心寂定下来,就无法使自己处于超脱的地位,就永远无法获得般若,得到彻底解脱。认为佛教是非不分的说法,是因对佛教教义误解而产生的。

所以禅要悟,而不是修。“参禅”是为了悟禅机,“修禅”只是假名,是一种方便说法。就是说,要意识到自己心里是空的,不可产生意识的追求,这样才能绝对抛弃一切杂念,最后进入空寂的境界,这就是修炼者的最高境界。修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个觉悟的过程。所以,修行最高的境界,不是每天坚持读多少卷佛经,也不是每天向寺院内的佛礼拜多少遍,或者拿着转经幡,口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万零八百遍。关键是要认识到要意识到自己心里是空的。迦叶和阿难传给唐僧的“无字天书”,与禅宗一脉相承的“不立文字”、“以心印心”的传承方法一样。文字只是桥梁,为人们指示事实真相,但并不就是事实真相。真相则需自己去实践、去体验。释迦牟尼首先把他的无字真经传给了伽叶和阿难,后经达摩法师将无字真经流传至今,成为中国的佛教最重要的流派之一的――禅宗。所以,无字真经才是佛经中最高的经。

《西游记》中有一首特别重要的诗:“灵山拜佛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便向灵山塔下修。” 然而,“不立文字”、“以心印心”的传承方式,“空”的理论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佛法不易领悟,根据受众的悟性,深入浅出,才有了有字真经。燃灯古佛知道这种情况,才暗笑说:东土众僧愚迷,不识无字之经,却不枉费了圣僧这场跋涉?于是叫白雄尊者把无字之经夺回,好让唐僧师徒再来取有字真经。这样可以先易后难,对佛经有个理解过程,有助于最终理解无字真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