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平府的故事与参禅(下)——对《西游记》部分故事的解析(二十八)

(2013-11-24 14:42:09)
标签:

西游记

金平府

天眼

打坐

般若

杂谈

分类: 西游研究

道教内丹命术与禅宗之禅的双修、合修,是禅宗影响道教的产物。先命后性,为钟吕内丹派南宗张伯端一系的路线,他的修炼先从道教调息闭气等方法入手,炼精化炁,炼炁化神,至炼神还虚阶段,参究禅宗。采用了禅宗的打坐、参究等方式方法。收心炼已,“一念不生”、“对境无心”最后识心见性。先性后命,为钟吕内丹派北宗全真道王喆一系所主张的,其修炼先参酌禅法,然后依道教功法修炼。两种丹法,实际上都以修性为主。所谓识心见性,都是效法禅宗,因此,道教无论是从基本理论还是从修炼方法上,都大量吸收了佛教的精华。道教修行者将修行称之为修道或叫炼丹,而佛教修行者将修行称之为打坐或者叫坐禅。

什么是坐禅?禅宗又叫“佛心宗”。禅又称“禅那”,意译为“思维修”、“静虑”或音意合译为“禅定”,这本来是古印度宗教中流行的一种修行方法。禅定是由心注一境修习而成的。通过内心专注一境的办法,达到对真实的体认。禅宗六祖惠能法师说:“内不乱为禅” 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性。万念归于一念,心理平直,没有杂念,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第八定非想非非想处,是禅定的最高境界,也是天界的最高处。达到了这种禅境之后,修行者就是“明心见性”便可以见到自己本来的自性、真心。就是所谓“开悟”,就是练功中悟到了某些道理,开发了智慧。禅定是获得智慧(般若)的前提条件。没有禅定不可能产生智慧(般若)。禅者的修行,就是在俗世洪流中修炼,把私心杂念收回来,恢复自己本空之真性。每一次感悟,都能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

禅从身体的外部姿势来说,就是打坐。佛教修行者为什么要打坐或者说坐禅呢?坐禅或打坐是不是修行必不可少的程序?有没有其他可以替代的方法?应该说没有!坐禅是佛门修炼的基本姿势,是调身的基本方法,它能使人很快入静。只有做到身静,才能使自己的心静。身心两静,才是真正入静。初步静坐,即使身体没有任何动作,心中也容易浮想联翩,那不能算入静。打坐后,如果能够呼吸均匀,周身舒畅,口内常有甘津,这是最好的状态。从健身的角度看,人体的免疫功能处于最佳状态,人的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更正常,心理更加平和。从参禅的角度看,这样有助排除各种杂念,专注一境,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坐禅需要多长时间,没有硬性指标,但一般以一小时为度,如果时间太短,恐怕很难使自己散乱迷妄的心念归于凝定。

悟道就如同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曾经悟过的人才知道悟是什么。由于每个人的根器有利有钝,修行功夫有浅有深,主观努力不同,悟的方式和程度不同。自己是否真的开悟,有一个衡量标准。如果仍然有我贪、我瞋、我痴、我慢、我疑等心相,即使自认为已经开悟,也不过是一种称为“觉受”的境界,而不是证悟。当你发悟的当时,如果有喜不自胜的感受,可能是悟。如果悟后还有烦恼,那表示可能是小悟,也可能是未悟。一个人通过坐禅可能得到一定的神通,包括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等五种。但有了神通并不一定就是佛教的开悟。因为有神通的外道及鬼神能过去未来不等同佛教的开悟。通常的情况是,某人只要有些小神通,就往往被当作圣人来崇拜。其实圣人绝不会时常拿神通来作为教化工具的。真正的开悟,至少有一段相当长的时日,心中时时处于万里无云,连日月也不存在的状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