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游记》部分故事情节的解析(六)——红孩儿的寓意
(2012-11-18 21:04:20)
标签:
实际上故事情节外力表面初期杂谈 |
分类: 西游研究 |
这时,只见松树梢头,吊着一个赤条条的儿童喊救人,称自己是被人打劫,只要救了他,他愿以万贯家产酬谢。慈悲为怀的唐僧听到后,让徒弟去解救。猪八戒把儿童救下来,由孙悟空驮着,红孩怕孙悟空害他,就将原神出走,然后刮起一股狂风,乘机将唐僧摄入火云洞。
经过向土地了解,才得知红孩儿是牛魔王的儿子,孙悟空曾与牛魔王拜过盟兄弟,以为有这层关系容易解救师傅。谁知红孩儿根本不买帐。红孩儿手下的小妖还推出五辆小车,红孩儿与孙悟空展开了一场恶战,红孩儿念动咒语,从口中喷出火来,五辆小车也喷出熊熊烈火,孙悟空赶紧逃出。为了灭火,孙悟空请来龙王助阵。谁知,第二次交手,尽管有四海龙王下雨,但普通的雨水无法灭掉红孩儿的“三昧真火”孙悟空被烧得焦躁难忍,来到涧水内救火,被冷水一激,昏死过去。“猪八戒将两手搓热,仵住他的七窍,使一个按摩禅法。原来那行者被冷水冰了,气阻丹田,不能出声,却幸得八戒按摩揉擦,须臾间,气透三关转明堂,冲开孔窍,”救活了悟空。
几人商量由猪八戒去请观音菩萨,谁知被红孩儿发现后,他变作观音菩萨的模样,等候在半路上,猪八戒不识真假,将遇到红孩儿的经过向他说了一遍,假观音菩萨说,我跟洞主说个人情,把你师傅讨出来吧。直到进了火云洞,红孩儿才现出本相。猪八戒被擒。
孙悟空见猪八戒好久不回来,有些担心,他来到火云洞,与小妖见面后也没撕打,变作销金包袱,被小妖背进洞,他了解到红孩儿让六个小妖请自己的父亲一起来享用唐僧肉,便飞出火云洞,变作牛魔王的模样,带着小妖装做打猎的样子。被六个小妖请来火云洞。红孩儿说,唐僧是十世修行之人,吃了他一块肉可以长生不老,自己不敢自食,特请父王同享。孙悟空说,唐僧的徒弟孙悟空神通广大,你怎可吃他师傅。早送出还他,不要惹那猴子。红孩儿说,父王怎可长他人志气,灭孩儿威风。孙悟空已经被我打败一阵,他请来四海龙王也灭不了我的三昧真火。悟空说,你只知有三昧真火赢得他,却不知道他有七十二般变化。红孩儿说,父王放心,他就是有铁胆铜心也不敢进我们这个门。孙悟空说,就是这样今天也不能吃唐僧肉,我已年老,你母亲总让我多做写善事,持些斋戒。今天就是斋日。
这下引起了红孩儿的怀疑。因为平日里牛魔王以吃人为主,活了一千多岁如何又吃起斋来,特别是当他得知小妖是在半道迎到父亲,就更加重了他的怀疑。红孩儿故意说,前些天见到张道陵了,他问我的生辰八字,我正想问问父王。孙悟空称自己年龄大了,不记得了,红孩儿由此断定这是假父王,与小妖一起向孙悟空打来。孙悟空出了火云洞,来到南海观世音处,述说了前后经过。观音菩萨带着木吒来到火云洞前,由孙悟空索战。孙悟空与红孩儿边打边退,将红孩儿引到观音菩萨处。孙悟空藏在观音菩萨的神光影里,红孩儿问你是孙行者请来的救兵吗?见菩萨没有答应,便用枪刺向菩萨,菩萨躲开后,红孩儿坐上莲花台,莲花台的花瓣此时变作匕首插入他的双腿,红孩儿告饶说,若饶性命,愿入法门戒行。观音菩萨收了法力,红孩儿见腿不疼了,又拿枪来刺菩萨,观音菩萨取出一个金箍往红孩儿身上一抛,变作五个箍,分别套在他的头和四肢,菩萨默念口诀,红孩儿疼得打滚。这个金箍咒从此就落在红孩儿身上。被观音菩萨收为善财童子。
悟空救出师父和八戒,继续西行取经。红孩儿的故事并不复杂,但它的抽象意义深刻,也很令人费解。下面我们就这一故事的寓意进行一些分析。
这段故事,用象征的写法,比较典型地阐述了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因用功不当而出现偏差,无法引元气作正常子午周天运转。不知读者注意没有,第40回的回目就很特别:“婴儿戏化禅心乱 猿马刀圭木母空”回目里出现了婴儿,可是贯穿全回故事根本没有婴儿出现。难道是因为红孩儿年龄小或者因为他被观音菩萨收为善财童子,所以把他称为婴儿?可仔细想想又不是。其实,这又是象征性非常强的一种暗喻。小说30回描写唐僧乌鸡国救主,把婴儿导入正途,与小说第78回讲的比丘国国王将比丘国改为小子过的故事一样,小子和本回的婴儿一样,都是指道教修行所炼的内丹。婴儿是由金丹化神而生产的。所以,从30回开始,作者写出修行者的筑丹的感受。所谓筑丹就是借助后天呼吸而培育“先天真气”的过程,就是培育婴儿的过程,就是炼丹的开始阶段。
我们在前文已经介绍过了,宋元以后,道家大多推崇南(张紫阳)北(邱处机)二派丹道之学。丹道的学术与过去道家或道教相比,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从先秦道家老庄守静、守心、坐忘、心斋等炼神之道,融摄吸收佛家擅长的修心之道。 发展到明清二代,或者主张单修性命,或者主张双修阴阳以为旨。都已融入佛教禅宗的大量理论。没有多少道士仍然在坚持南北朝时期的传统道教修行方法。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西游记》书中为什么会有大量佛道相融的理论。一方面说坐禅,一方面又将它称之为炼丹。
内丹家以人体为修炼的炉鼎,以体内的精、气、神为修炼对象,循行一定的经络,经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步聚,而“自然凝结”,炼成“形如黍米之大”的金丹,就是内丹。内丹的修炼虽然不用什么工具和原料,但内丹的修炼多借用外丹术语,所以外丹丹药的“刀圭”,又成为内丹术语。炼金丹,要凝神入气穴,即集中注意力在下丹田(下腹部),通过百日筑基,千日苦炼,即能在下丹田的部位产生出一颗圆陀陀的金丹出来。道教一般把炼内丹过程的初期,称为婴儿。所以小说第40回的回目就有“婴儿戏化禅心乱 猿马刀圭木母空”之说。
红孩儿的故事表面上是写孙悟空被红孩儿的三昧真火烧得焦躁难忍,昏死过去。是猪八戒使一个按摩禅法,按摩揉擦,才使孙悟空气透三关转明堂,冲开孔窍,苏醒过来。其实这是在描写炼内丹的人由于气阻丹田,因此使修行受阻,无法继续运行的感受。
这个故事描写修行者修行受阻的原因与其他故事有所不同。它不是受外界影响,而是修行者本身错误所致。禅定与婴儿的心境似是而非。修禅人在修行过程中如果进入禅定境界,那是一种难以名状的非常美妙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得法喜。一些修炼的人以为进入到这种境界,就算开悟见性了,从此彻底解决了生死问题,所以往往会全身心都投入到修禅入定中去,沉浸在这种状态中不肯舍却。
唐僧走在路上,一直听到婴儿的求救声,于心不忍,几番教悟空去救它,都被悟空搪塞过去。唐僧就是不肯舍弃这个婴儿,也就是留恋禅定境界。禅修之人,在禅修的路上,总是会常常受到各种各样的法的干扰,以至于坠入法海之中,难以自拔。所谓“法海”,在禅者看来,一样也是苦海。参禅者在觉悟禅机之后,就应该把禅定的境界舍除,从三界中解脱出来。为什么?当初佛祖坐禅已经达到最高境界──非想非非想处,但他意识到这些所谓与梵合一神奇的功夫,并不是他所追求的最终解脱之道。如果执着于禅定境界,停留在这里,按佛教的说法,就只能得到天界的福报,到不了西天,成不了佛,不是真正的解脱。因为:舍离了一切的物质和精神的现象之后,仍有一个我执未能破除,仍有可能漏落生死。于是,佛祖另辟溪径,终成涅槃大道。
修行者能够进入三昧境界,标志着他已经修炼到很高的程度,但三昧境界也仅是修行的一个过程,而不是最终结果。不是最终的不生不死的涅槃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修行者沉浸在三昧境界不能自拔,三昧境界就成了修行者的障碍了。如果修行者不愿舍离禅定,像唐僧那样着了“禅定”的魔,就会被婴儿(红孩儿)抓进火云洞。最终只得依靠外力来解救。猪八戒用按摩禅法将孙悟空气透三关转明堂,冲开孔窍,苏醒过来。实际上象征着用外力把修行者沉浸在禅定中不能自拔的心解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