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行之十——游武侯祠

标签:
诸葛亮蜀汉武侯祠刘备陵寝 |
分类: 旅游记事 |
我历来喜欢杜甫和他所创作的诗篇。《蜀相》便是杜甫的名篇之一。它对壮志未酬的诸葛亮既颂辞又惋惜。“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由于上中学时酷爱小说《三国演义》,所以,诸葛亮在我的心目中,曾经就是正义、智慧的化身,是个十分完美的人物。不知道其他读者看《蜀相》感受如何,反正我这个平民当年常常会被感动得“泪满襟”。
武侯祠曾经位于成都南郊,也就是杜诗提到的锦官城外。而如今,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武侯祠实际坐落在成都市中心地带了。武侯祠有个非常特别之处,它是中国惟一的君臣合祀祠庙,是由诸葛亮祠堂和刘备惠陵组成。而不是诸葛亮的陵墓并祠堂。所以,大门匾额为“汉昭烈庙”。
武侯祠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布局,仍保持了明末清初的形式。主体建筑分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五重,严格排列在从南到北的一条中轴线上。以刘备殿最高,建筑最为雄伟壮丽。刘备殿高大宏敞,正中供奉着
走进武侯祠大门山门,松柏林立,浓荫蔽日,让人有种阴森森的感觉。这是杜甫的感受,也是游人的感受。大殿前侧为明代碑廊,矗立着六通石碑,两侧各有一碑廊,其中最大的一通在东侧碑廊内,唐代“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由唐朝著名政治家、当朝宰相裴度撰文、著名书法家柳公绰书写,名匠鲁建勒石上碑,因此被后世称为三绝碑。 碑文对诸葛亮的一生,作了重点褒评,竭力赞颂诸葛亮的高风亮节,文治武功。
穿过挂有“武候祠”匾额的过厅,就到了诸葛亮殿。与刘备殿相比,建筑低了一点——这是封建时代君臣之礼。殿内供祀着诸葛亮的贴金泥塑坐像,羽扇纶巾,神态儒雅,那种“运筹帷幄之内,决胜千里之外”的镇定从容。
在诸葛亮的身后,左侧是诸葛亮之子、蜀亡时死守绵竹的诸葛瞻,右侧是与父同赴国难的诸葛亮孙子诸葛尚。大殿后壁嵌有许多石刻,东壁是当代书法家沈尹默书写的诸葛亮 《隆中对》 ,表达的是“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壮志雄心;西壁则是宋代名将、“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岳飞所书的诸葛亮 《出师表》。殿内外匾对甚多,都是对诸葛亮的讴歌和追思国。
望着诸葛亮的塑像,我暗暗想,当年这些河北、河南籍的士兵,随刘备来到千里迢迢潮湿的成都,会是个什么心情?尽管这里物产丰富,但随从刘邦的徐州籍士兵就曾因思念家乡,多有逃亡者。几百年后,思念家乡仍是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这座祠堂无数的文人墨客、达官贵人来过;平民百姓也来过。时光如白驹过隙,设计祠堂的人去了,建祠堂的人去了。只有它还在,似在守望,似在思考,似在等待。
对诸葛亮的评价,我经历了由绝对崇拜,到客观公正地看待这样的转变过程。一面为其神机妙算所折服,一方面认为他太操心了,不管大小事都事必躬亲,不善于发挥下属的积极性,不敢放手用人,在培养人才方面做得不好。以至后来蜀汉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尴尬局面。他五十四岁就去世,积劳成疾是直接原因。
另外,在三国中,蜀汉实力最弱。但诸葛亮为完成刘备遗志,光复汉室,不顾国力财力军力,却六出祁山,北伐曹魏,皆无功而返。浪费多少军饷,涂炭了多少生命。对历史上著名人物的评价,我从来不以他占有多大地盘,统治多少臣民作为是否为标准,而是看他是否让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武侯祠后还有三义庙、结义楼等建筑。是对刘关张三结义的赞颂。看《三国演义》时,当关羽被东吴杀害后,我曾为刘备亲领大军,讨伐吴国而倍感惋惜。刘备为了异姓兄弟报仇,其精神虽可嘉,但倾全国之力讨伐东吴,大败而归,蜀汉从此衰落下去。如果刘备听从了诸葛亮、赵云等人的建议,以国家利益为重,70万大军不至于全军覆没,刘备也不会过早命丧白帝城。所以,游览刘备殿和刘备的陵寝时,没有激起我心中的一丝涟漪。
刘备陵寝始建于公元223年,与武侯祠主要建筑一样也为坐北朝南,紧邻在汉昭烈庙与武侯祠西侧。与武侯祠之间有红墙夹道相连。陵墓建筑由照壁、栅栏门、神道、寝殿等组成。古冢高12米,周长180米,四周古木参天,修竹葱茏,红墙环绕。陵前有规模较小的神道为清代所建。石像生寥寥几个。惠陵除了宝顶还算宏伟外,其他地上建筑根本无法与清陵、明陵相比。宝顶外的甬道狭小,以至于根本无法将惠陵宝顶拍照。
至于后人为了商业需求,而营造的所谓“桃园”新景点,我根本就没过去看,这是属于画蛇添足之作,没有什么意义。
武侯祠大门


陵前有规模较小的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