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传入中国的演变过程(三)隋唐以后佛道两教的相互融合(上)
(2012-05-24 20:32:58)
标签:
吕洞宾三界道教佛教佛性杂谈 |
分类: 西游研究 |
道教认为:人经过修炼后可以长生不老,所以很多信奉道教的人,出发点是想追求长生不老。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世界上无论任何人和其他生物,有生就有死,从来就没有长生不老的物体。这一点,道教远没有佛教对人的生、老、病、死,物的生、住、异、灭,世界的成、住、坏、空的规律的认识更清楚。佛教认为人死亡是必然的,死是一种“轮回”,人死不过是在这个世界肉体死亡了,而可以往生到了另外一个世界。这样就给人一种希望,死后可以生活到极乐世界去。佛教在人的生死问题上应该说是唯物的。它的解释远比道教的说法更有说服力,更有吸引力。修炼可以延缓衰老不假,但不管怎么服药怎么修炼,人和生物都有消亡的时候,这是大自然不可抗拒的规律。如何摆脱生死,这是古代哲人始终感到困惑的问题。
三教合一是唐宋时代宗教思想发展的总趋势。这种思想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吕洞宾、王重阳、邱处机、张三丰等著名道士。由于吕洞宾在宋代的广泛影响,宋代形成的全真教南北宗都吸收了吕洞宾。全真教南宗创始人张伯端,北宗创始人王重阳,建立起他们与吕洞宾的师承关系来。在道教与佛教相互融合过程中,形成了以下几个特点:
佛教有“佛性说”。道教有“道性说”。把宇宙本体作为某种抽象的本质来看,不是佛教的独创,《道德经》把“道”确定为万物的最高境界。道性即指人性之“自然”。佛性说逐渐成为佛学主流思想。其谓“佛性”,是指“真如法性”,即抽象的宇宙本体。佛教认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六朝到隋唐,道教大讲道性说,确实接受了佛性说影响。但道教并不在本体论意义上,而是在修养论方面接受了佛性说。魏晋六朝,道教奉行外丹学说,其中虽有修炼身心的内容,其主要目的只在于以清静不动之心神迎受永恒不朽的道。道教主张以常清静心识性体道,即是把常清静心作为常清静之道作同一体来看待的。在早期道家看来,常清静、自然而然乃是道的最根本特性;在道教看来,人心能常清静,自能识道性。道教在讲求道性说时,也讲求道体说,还讲心与身的一致,不象佛教天台那样舍身求性。道教的道性说不仅仅吸收了佛性说,也吸收了儒家的心性说。儒家讲尽心知性知天,基本立意是主张从一念之初的本心达知本性。
道教信仰宗旨也从注重肉体长生不死上升到超出生死、“与道合真”,接近了佛家所倡的解脱、涅槃。此所谓超出生死,指永不堕于三界五道的轮回。传为钟离权授吕洞宾的《钟吕传道集》,在述说众生轮回堕落的可悲情状后,指出:“人生欲免轮回,不入于异类躯壳,常使其身无病老死苦,顶天立地、负阴抱阳而为人,勿使为鬼,人中修取仙,仙中升取天矣。”继承钟吕道统的全真道,更是极力渲染做人之苦,说功名富贵如同幻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