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佛教传入中国的演变过程(四)隋唐以后佛道两教的相互融合(下)

(2012-06-07 18:37:45)
标签:

任继愈

中国

《西游记》

佛教

起信论

佛性

杂谈

分类: 西游研究

   “出世”中的“在世”。最初的印度佛教是充满出世精神的宗教,把“不得参预世事,结好贵人”的佛陀遗训作为代代相因的传统。所谓出世就是要断绝一切俗缘,不得对现世有纤毫的回眸,不认六亲,不敬王侯。然而,当佛教传入中国并要扎根中土时,它就不能不作出让步,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中已有调和中土与西土矛盾的意愿。佛教在与中国固有文化传统的反复冲撞中,佛教信徒得出了一个结论:“不依国主,法事难立。” 正如任继愈先生在《中国佛教史》中论述早期佛教时所指出的“然而佛教的全部思想,它的世界观和宗教观念,同维护宗法血缘关系的孝道很不相容。它要牢固地扎根于中国封建社会,不求得同‘孝’的封建道德妥协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佛教在传入中国以后不断地迎合和吸收儒家思想是十分自然的。”而在宗教教义上公开认同的,便是在中土产生的经典《大乘起信论》。
    《起信论》的最基本思想是:“一心二门论”,“一心”即“众生心”,“二门”即“真如门”,“生灭门”。此“众生心”即不是单指佛性,真如,也非单指个体之心,生灭现象,而是佛性与人心、本体与现象(用)、圣与凡、净与染、绝待与相待、出世与在世等的和合。在这种和合精神原则下,佛教徒既可追寻超越的、形而上的终极境界,也可“随顺”对世间表示出普遍的关怀。普遍地带有和合世俗的特点。

到隋唐,佛教宗派林立,不仅气象博大,也显得根柢深厚。从表象上看,佛教没有什么理论取自于道家,其实,除唯识宗属于原本的印度佛教之外,其它几派都是在中国文化土壤上生成,是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混合后的再生品,这是佛教中国化的历史必然。
    最初佛教道教势不两立,因为佛教最初传来怕中国人不接受,所以翻译时用的词汇套用儒家和道教的词语。自唐以来,三教合流虽然已经成为一股强大的思想潮流,但三教的彼此攻伐从未停止过。著名道士张三丰主倡三教同一之说,他认为,三教不过是创始人不同而已,儒、佛、道都讲道,它们的社会功能都是“修身利人”。他说,“儒离此道不成儒,仙离此道不成仙”,儒家“行道济时”,佛家“悟道觉世”,道家“藏道度人”,同孔子一样,老子所传的也是“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儒家修养人道,仙家修炼仙道。张三丰认为,以修人道为炼仙道德基础,无论贵贱贤愚,老衰少壮,只要素行阴德,仁慈悲悯,忠孝信诚,全于人道,离仙道就不远了。道教中人,自晚唐以来率多出入于佛、道间,融会道、禅,由道归佛,成为普遍的趋势。
    小说《西游记》中充满“三教合一”的思想。在《西游记》第47回中,孙悟空在车迟国消灭了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之后,他对国王说:你应该“敬僧,也敬道,也养育人才,保你江山永固”这明显的是三教合一的观点。
    《西游记》中孙悟空在斥责“南山大王”时曾说:“这个大胆的毛团!你能有多少的年纪,敢称南山二字?李老君乃开天辟地之祖,尚坐于太清之右;佛如来是治世之尊,还坐于大鹏之下;孔圣人是儒教之尊,亦仅呼为夫子。你这个孽畜,敢称什么南山大王,数百年之放荡!”、
    许多论者提出了《西游记》尊崇佛教说。他们认为作品的整体思想倾向,可以从师徒几人去西天取经,最后成了佛,看到它是尊崇佛教的。就连著名学者任继愈也说:“《西游记》中有修炼,道教的东西很多,涉及的词汇也很多,但在具体处理法上,佛高一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