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传入中国的演变过程(二)
(2012-05-10 20:55:11)
标签:
慧能中国净土宗宋体禅宗杂谈 |
分类: 西游研究 |
二、禅宗为佛教开辟了一条简易快速成佛的新途径
禅宗又叫“佛心宗”。禅,又译“禅那”,意译为“思维修”,或音意合译为“禅定”,这是古印度宗教中流行的一种修行方法。是指通过内心专注一境的办法,达到对真实的体认。传说禅宗的创始人是印度来华的僧侣菩提达摩。实际的创始人是道信、弘忍。到弘忍弟子神秀与慧能观点出现分歧,慧能弟子神慧明确将禅宗分为南北二宗。从菩提达摩“藉教悟宗”,到慧能“不立文字”,禅宗从印度佛教的繁琐逻辑证论与主客二元对立中解脱出来,以简捷明了的悟通方式实现主客体的绝对同一。在禅宗看来,真理(佛性)是统一的整体,需用一种非逻辑的超常的、整体的悟通形式才能认知。所以禅宗突出“识心见性”,“明心见性”。认定主体之心与客体之性本来同一,能识得整体之心即能见得整体之性。
“真如本姓”,就是真心、本心、佛性,指宇宙万有的本源、众生成佛的根据。“清净法身”就是指成佛时所契证的最高的精神实体,即所谓“诸法实性”,也就是法性、本性、佛性、真如。慧能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自性(内心)派生的,都包含在自性之中。万法之所以在自性之中,是因为自性是清净的,自性、自心就是法性、真心,由此也可以说,宇宙万物本身就是法性、真心。慧能说自心(自性)就是真如、佛性、真心,使人人所普遍具有的,是永恒的、绝对的、无所不在的宇宙的“心”。禅宗六祖慧能从宇宙的高度阐发了顿悟成佛的根据,强调:诸佛和万物都在自心的真如本性中,“一切万法,尽在自心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坛经》)。
三、净土宗适应了文化程度和悟性不高群体的需要
佛教这一外来宗教在中国的传播,必须面对文化程度低、悟性不高的广大民众这一群体。佛法能为这些人所接受,就必须简化那些抽象的理论和繁琐逻辑证论,于是适应中国国情的净土宗诞生了。佛教认为,佛陀说法分为两道,就是难行道和易行道。净土宗是典型的易行道。修此宗不一定要通达佛经,广研佛法,也不一定要静坐专修,站行坐卧都可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只要信愿俱足,一心念佛,始终不怠,临命终时,都可以往生极乐世界的法门。净土信仰中,超越现实烦恼,而又保持现实享乐,代替了寂静涅槃,成了人们的理想追求。宋代以来,净土宗在中国广泛流行起来。目前已成为中国佛教中最重要的流派。
净土宗佛教是发展了的大乘佛教,它与有神论相结合,同时出现了佛教与道教及泛神教进一步融合的趋势,将原始佛教逐渐演变成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在修持上更简单易行的佛教净土宗。将印度原始佛教改造为更加符合中国人思维的净土宗。以净土宗为代表的大乘佛教,发展了“他力”观念,佛法无边,大慈大悲。《华严经入法界品》和《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等佛教著作,将印度的一个普通菩萨观音改造成为拔苦济难、法力无边的天神。
《佛说阿弥陀经》、《无量寿佛经》中说,西方十万亿佛土,有极乐世界,其土有阿弥陀佛,彼佛已经成佛十劫(这是天文数字),在当初修菩萨道时,立下四十八大愿,誓愿造就一个无生死苦恼、唯享受极乐的清净世界摄引愿生于此处的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最低条件是敬佛拜佛,皈依三宝(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每天口念阿弥陀佛,在他临终时能念十次阿弥陀佛,其神识(就是普通人认为的灵魂,佛教否认人有灵魂存在)为阿弥陀佛及其弟子观世音菩萨等接引,往生在极乐世界的莲花之中。
净土宗认为,释迦牟尼佛祖灭度两千年后,佛教已经进入了末法时期(即衰落时期),修行的人根基普遍不佳,基本不可能在当世解决摆脱生死的问题,只有仰仗阿弥陀佛的他力摄引,才能于当世结束生死流转,往生到极乐世界。在阿弥陀佛的帮助下,快速成佛。
如果我们粗略地将佛教信徒分为高低两个层次的话,那么,低层次的信徒注重烧香拜佛,修庙铸像,相信轮回报应,积德修福。口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不必深通佛教义理。而高层次的信徒虽然也晨钟暮鼓,烧香礼佛,但他们的重点是研究佛教义理,由于信徒的修养水平、气质、爱好不同,对佛教教义的理解也会不同,于是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宗派。
宗教宗派的建立,是中国佛教成熟的标志和成果。隋唐五代佛教流派发展达到了中国佛教史上的高峰。除了以上介绍的禅宗和净土宗之外,著名的还有“天台宗”又称作“法华宗”;“三论宗”又称作“法性宗”;律宗;华严宗;“法相宗”又称作“唯识宗”;“密宗”又称作“瑜伽密教”等。这些佛教宗派在教义、修行方法上各不相同,对佛陀的言教的理解不同,但都以佛典经论为依据,都宗主佛陀的言教。只有禅宗是一个完全革新的宗派,属于教外别传。禅宗的兴起,乃是一次佛教的革新,意味着佛教完全中国化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