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打灯笼的都出来
(2012-01-24 11:58:02)
标签:
灯笼滴滴金无线电收音机高压水银灯拐子 |
分类: 朝花夕拾 |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人们的文化生活比较枯燥,每到除夕天黑后,同院或街坊年龄相仿的孩子们,除了放炮,就是凑到一起,穿着新衣裳,每人打着一盏灯笼,出来玩儿灯。
记得当年花炮中最便宜的是被称为“地老鼠”和“滴滴金”的烟花。“地老鼠”呈半圆型,外皮包着一层坚硬的壳。在点燃前,需要将其中一头的外皮磨掉一块,露出黑色火药,点燃后,这种地老鼠因为反作用力的推动,在地上打转,发出黄白色的火焰。“滴滴金”是最廉价的烟花。有半尺长,非常细,用纸裹着炭粉和食盐,在夜晚发出点点滴滴的火星,也很好看,烘托了过年的气氛。
当然,孩子们最高兴的还是玩儿灯。孩子玩的灯笼几乎没有重样的,有从年货市场买来的,也有家长为省钱自己制作的。有纸灯、纱灯、玻璃灯,五花八门。一般家庭买不起高档灯笼,红色的纸灯笼最畅销。讲究一点的是画有图案的四角或多角玻璃灯笼。如果极个别孩子还能打上漂亮的跑马灯,立刻成为小伙伴追逐的对象,大家都想弄明白转灯的奥妙。
“打灯笼,烤手啦,你不出来我走了。”“有打灯笼的都出来呀,没打灯笼的抱小孩呀,鲫鱼、拐子(天津人对鲤鱼的异称)、大花篮呀。”小伙伴们喊着童谣,很快能吸引出胡同一帮一伙年龄相仿的孩子。
那时胡同都很幽暗,没有高压水银灯,都是用瓦数不大的白炽灯照明。五六个孩子,一人一盏灯,在夜晚聚到胡同里来回穿梭,互相照亮,相互追逐,相互嬉戏,欢声笑语一片。当孩子们一人一盏红灯,一溜烟似地穿过小巷时,幽暗的小巷形成了红红的长蛇阵,煞是好看。
温暖、火红的烛光,照在孩子们天真灿烂的笑脸上,形成一道道美妙的光影,灯笼的烛光与烟花在黑暗中辉映,宛如浩渺太空里的星光闪烁,将除夕夜晚营造出如童话般的意境。到正月十五,大灯笼游玩达到高潮,同时也在高潮中结束。
虽然已经经过近五十年,但孩童时燃放鞭炮、打灯笼过大年的情景,如今还历历在目!回忆起来,还是那么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