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孙悟空的来历(下)
(2012-01-19 20:25:12)
标签:
孙悟空《西游记》无支祁《大唐西域记》印度神话杂谈 |
分类: 西游研究 |
三、孙悟空“混血”说——受多元影响兼收并蓄
持有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季羡林。“混血说”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初,首倡者是季羡林先生。季羡林在《罗摩衍那初探》中指出:“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基本上是从印度《罗摩衍那》中借来的,又与无支祁传说混合,沾染上一些无支祁的色彩。这样看恐怕比较接近事实。”换句话说,孙悟空的形象是一个受多元影响兼收并蓄的艺术典型。就是既接受了无支祁的影响,又接受哈努曼的影响的“混血猴”。这些说法都各有理由,但都没有确凿的证据。作为原型,可以有多种,而且多种原型正是艺术典型创造的通例,因此我们不必确定一定是中国的,或一定是外国的。
四、孙悟空“佛典”说
持“佛典”说的是日本学者矶部彰。他认为孙悟空形象来自于密教佛典中的护法神将。《法句经》、《阿育王经》等中都有猴的传说。六朝时僧旻有一本《经律异相》搜集了大量的佛教中的故事,那里有许多猴成佛的故事。印度佛经中关于猴成佛的传说太多了,在《大唐西域记》里就引了不少,特别是猴向如来献蜜,如来把蜜拿水和稀了,让在座的所有人都喝蜜,于是猴得到启发,就坠涧身亡,然后托身为人,后来成为菩萨。释迦牟尼在现身说法的时候也说自己身前变过猴,在《杂宝藏经·善恶猕猴缘》和《百缘经》里也提到了。还有《师子月佛本生经》中师子月佛本来就是个猴,因为它向阿罗汉供奉,后来就变成了罗汉,再经过修行变成了师子月佛,而且它渡脱了四万八千金色猕猴王,注意这个数字:四万八千。宋代有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孙悟空作为一个白衣秀士出现的,他跟唐僧说,我就是花果山紫云洞四万八千猕猴王。
印度猴的故事虽然很多,但从来没有猿猴闹天宫的记载。中国也有大量猿猴故事,不过因中国传统文化所决定,使君臣之间,神兽之界,等级森严,不可能将君臣之间的关系描写得如《西游记》那样。那么《西游记》小行者大闹天宫故事之起源,我们恐怕只能从藏传佛教输入中土的元明密教典籍,或许才能找到孙悟空血统“本土说”、“外来说”及“混合说”的这把钥匙。
在《佛说出生一切如来法眼遍照大力明王经》里提到有个大力明王,这个人有时穿着虎皮裙,头发如火,眼露金光,手拿金刚棒,而且翻译过来的名字叫孙拿利,与孙悟空的名称已经很接近了。孙悟空早期形象有可能来源于大力明王。我们在《西游记》第44回车迟国斗法一节的开始,可以看到:很多和尚长期受到道士的欺压,当见到孙悟空时,大家说:太白金星曾给他们托梦,说将来有一个人能救你们,并把孙悟空的长相告诉他们了,那些人在沙滩上扯着车,一起喊着“大力王菩萨”惊动了孙悟空,他们喊的“大力王菩萨”是谁?就是孙悟空,应该说,这里还留着大力明王和孙悟空之间的渊源。
笔者对《西游记》的理解,更倾向于孙悟空是来自印度神话中的猴精。笔者以为,作者之所以塑造孙悟空这样一个形象,是因为猴子好动,用它来比喻人的心最恰当不过了。孙悟空是心的象征。人们经常说“心猿意马”这个成语,用猿猴和奔马来形容人的心绪是很形象和贴切的。在自然界里,猴子很少有寂静不动的时候。每个人的心也总是难以寂定的,常常是天马行空,任意驰骋。而《西游记》小说100回回目中直接使用“心猿”这个词代替孙悟空的就达17次。因此,笔者认为,孙悟空的形象与淮涡水神无支祁毫无关系,这是《西游记》小说作者为了阐述自己的思想,成功塑造出的艺术形象。当然,小说作者在塑造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地时候,肯定借鉴了印度神话,作为以到西天天竺国取经故事贯穿全书的《西游记》,借鉴印度神话顺理成章,这样更容易与小说中出现的大量佛教故事、佛教人物有机地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