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天津工人报》的情缘(上)
(2012-01-15 20:45:36)
标签:
邵衡宁竹竿巷天津工人报今晚报蒋阎冯大战 |
分类: 朝花夕拾 |
去年9月13日,《天津工人报》副刊“海河潮”中选登了我的博文“竹竿巷的记忆”,今年1月5日的“感悟人生”栏目又选登了我“闲话酒文化”的博文。
这是该报专副刊部邵衡宁主任在我的博客中发现的。起因是《天津工人报》副刊有个“生活在天津”栏目,介绍天津的一些往事。邵主任在搜百度“竹竿巷”时发现了我的这篇博文,于是和我联系上,经她修改,发在该报副刊上。这让我非常感动,而“闲话酒文化”的发表,更使我对《天津工人报》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
不要以为《天津工人报》只是地方报纸,它的副刊“海河潮”经常刊发省作家协会主席作品,如迟子建、肖克凡等名作家作品,可见它在作家心目中的位置。我与邵衡宁主任素不相识,也从未谋面,在当今的社会风气下,邵主任只是以编辑眼光,完全凭质量选稿,这种文人情怀,实在难能可贵。她对我的激励,我会永远铭记。
近二十年来,我除了《红桥报》的约稿,我给该报的副刊和言论栏“周五茶座”写稿外(分别刊登了30篇和60篇),早就没有给报刊投稿的热情了。主要原因是,一些报刊编辑在世风日下大潮中,也不能免俗,逐渐形成了关系稿、人情稿和交易稿。而我虽说是个普通百姓,却有自己稳定的工资收入和体面的工作,没有必要为五斗米折腰,吃“嗟来之食”。
而且,还有一件事深深地触动了我。有一次我给《今晚报》“今晚谈”栏目投过一篇言论稿,没有刊登,但过了半个月左右,看到了该报的编辑在“今晚谈”栏目发表了与我的原稿几乎一模一样的言论。只是个别字句作了点改动。这个编辑名字我至今记得清清楚楚。我不相信我这个业余作者,竟然会在选题、结构、论点、论据都与这位大编辑“英雄所见略同”。所以,从1986年底,我在《今晚报》副刊刊登“韩复榘并未参加蒋阎冯大战”和《球迷》报“球迷抒己见”栏目发表“球员到国外俱乐部踢球好”的文章后,就不再主动给报刊投稿了。
之前,我虽然也认识一些编辑,包括后来的《今晚报》主编贾长华(贾总编在《天津日报》政教部当编辑时,曾对我有很大帮助,他教我学会了如何选题,如何写消息和言论稿,是我的恩师),但我当时发表的多数稿件都是直接投给编辑部的。
从“竹竿巷的记忆”在《天津工人报》发表后,我的同事说,与其写博文,为什么不主动给报纸投稿试一试?因为“竹竿巷的记忆”散文的发表,客观上增添了我信心,所以我在看到《今晚报》副刊“我们的80年代”的征文后,就试着写了篇“帮同事搬家”,发表在去年12月15日的《今晚报》副刊上。年底,我们老同事聚会时,好几个人都问起我为什么又开始给报刊写稿这件事。这算是我与《天津工人报》的一段情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