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传统文化对知识分子的影响(四)——知识分子的高尚情操

(2011-12-01 21:36:35)
标签:

颜渊

中国

德高

佛教文化

写诗二首

分类: 中国文化

在中国,真正严格信奉儒学的,只有读书时的知识分子和道学家。读书人一旦走入社会,往往就学会了“变通”,不能再做书呆子;而道学家后来成为被人嘲笑的对象。

清贫是历代多数知识分子的操守。不仅是指物质上的清苦,更指精神上的坚守。像“君子固穷”这样的名句不必说了,唐代诗人王勃有“君子安贫”之说,杜甫《写诗二首》中云:“无贵贱不悲,无富贫亦足”。颜渊一箪食,一瓢饮,穷居陋巷。这本身并无乐处可言,但颜渊身处逆境或物质匮乏的境地,却自得其乐,追求一种精神境界,体悟一种理性的愉悦。这种快乐,追求的是真善美高度统一的自由人格。面对生活中的挫折,许多知识分子用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空乏其身”的名言勉励自己,将生活中的磨难,视为上天对自己的磨练。所以,他们能够坦然接受生活中各种艰难困苦。生活磨练出的坚强意志,成为他们一生的宝贵财富。受佛教文化的影响,中国知识分子懂得忍耐,也能够忍耐。佛教文化就要求人们不论遇到什么不顺心甚至屈辱的事,都要能够忍耐、忍让。

真正的中国知识分子与帝王往往是格格不入的。在中国历史上,文人书生绝对做不了开国皇帝。因为:第一,文人书生所学的圣贤之道是为了治国,而不是为了开国,圣贤之道教人修身养性,而不教人造反。第二,文人书生所代表的道德理想,只能召唤、感叹身后的社会现实,而不会用暴力夺取政权。第三,书生文人长于书斋,两耳尽是圣贤的教诲,多是理想,缺乏对社会的了解,也缺少开国帝王所必备的野心、诡诈、机变、老辣、无耻、狠毒等性格素质。学者文人做了官吏,也往往丧失了文人学者的品格,只剩下了官格,为官之道往往压倒一切。处理不好这个关系,正直的知识分子只能像陶渊明那样弃官而去。

宋代著名的奸相秦桧中过状元,书法很好,他当宰相时也到处题字,可就是流传不下来。为什么?是文人对他人格的不屑,“以人取字”。清朝翰林院有个叫秦大史的人,有一次和朋友一起到西湖游玩,来到岳王庙,见秦桧夫妇的跪像感慨万分。朋友请秦大史留字,他写道:“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从整体上看,知识分子超凡脱俗,这是他们人生态度的一种必然选择。儒家认为知识分子的价值在“德”不在“位”。德高位尊当然十分理想,德高位卑也可泰然处之,而德寡而位高则让人鄙视。孔子曾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意思是:当我发愤用功的时候,我可以忘了吃饭;当我快乐欢喜的时候,我会忘了忧愁。这时,不知道我的生命已经垂垂老矣。这是孔子的写照,也是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理想人格的一个写照。晚清以后,知识分子虽然失去了国家所赋予的功名和社会特权,但他们依然是社会的精英,充满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现代知识分子虽然社会政治地位的下降,而科学文化的影响力却大为提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