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放得下”(上)——老百姓的放下
(2011-11-24 20:07:46)
标签:
柳宗元不丹(虫负)蝯传国民幸福指数佛教 |
分类: 世态杂谈 |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现在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但许多人的幸福指数却下降了。除了职场竞争的加剧,生活压力的增大之外,还要为孩子上学操心,为孩子的工作发愁,为孩子的婚姻焦虑。总之,是进亦忧,退亦忧,家家都有难念的经。
人活在世上有时确实很无奈。人的生老病死不用说了,这是任何人包括领导干部也无法回避的。如果生活中遇到突发事件,如亲人患了难以治愈的疾病,会让人承受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
人们常说要拿得起,放得下。这话好说,但真正做起来却不容易。道理简单,但能做到却不简单。它不像提重物,累了就会将它放下,心事常常很难彻底放下。有时明明知道在这里纠结,除了增加烦恼之外,没有任何益处,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却仍不能把心事放下。当然,这与人的气质性格有直接的关系。性格内向的人,特别是像林黛玉那种多愁善感型的人,为一点小事,会郁郁不乐,更不要说生活中遇到突发的大事件了。这种性格的人,因为无法承受巨大压力,往往会选择自杀来解脱。我曾相识一个能言善辩的干部,他平时善于给他人做“思想工作”,头头是道。但自己遇到一点坎坷,就化解不开了,每天郁郁寡欢,最终50岁出头就因癌症去世。
网络调查显示,如今,觉得活得累的人高达97%,不管是男是女,不管职位高低,不管赚钱多少,都喊“活得累”。而且,感到最累的前五个城市分别是:香港、苏州、深圳、广州、上海,没有一个是西部城市。
其实,人之所以感觉生活累,除了因为生存的原因外,主要是个人的心理所致。如虚荣心强,盲目攀比,得不到便感到苦恼。住了三室两厅的楼房,还要和住别墅的人比。有了一套房要与有两套、三套房的比。有了20万档次的家用车不和骑自行车的人比,非要和有跑车的人比。总认为自己进步慢,越比心理越不平衡,越不舒服。
佛教将“贪嗔痴”称之为“三毒”。其中“贪”就是指各种不切合实际的欲望。所以,放下首先要放下非份的欲望,保持良好的心态。人有欲望并不是坏事,欲望往往是一个人为之奋斗的动力。但必须掌握好这个“度”,不能得陇望蜀,欲壑难填。那就不是一般的欲望了,而应称之为贪婪了。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在其名篇《(虫负)蝂传》中,对这种小虫有生动描写:“行遇物,辄持取,昂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在柳宗元笔下,蝂擅长背负重物,但它的悲剧就在于:什么都要,不知放下和舍弃,最终一事无成。蝂虽然是文学上虚构的小虫,但现实生活中,“蝂式人物”屡见不鲜:
所以,这部分人如果想提高自己的幸福指数,关键是要减少各种欲望。中国的邻国不丹非常小,它的GDP,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在国际上都排不上名次;但它的国民幸福指数比美国还高8位。所以,和谐幸福和GDP的增长速度,和经济总量、人均收入没太大关系,重要的是人性。
人的一生,就如同佛教的“三法印”之一“诸行无常”——世间一切现象都是变化无常的,世界上没有常住、永恒不变的事物。宇宙一切事物、一切现象在某一时期内,都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互存关系,不断代谢,最后归于坏灭。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会再为一些小事苦恼不已。
有的人,在电梯里跟总经理打招呼时,总经理脸上毫无笑容,只是淡淡地颌首,为此,就疑神疑鬼,惴惴不安,失去了自己应有的自信与自尊。
有的人仅仅因为售货员态度不佳的一点小事,与售货员发生口角,为此别扭好几天,缓不过劲来。
为一些小事,纠结不已,郁郁寡欢。不是这些人分析问题的能力低下,而是人生的境界不高。
有个佛教故事说,在一个水流湍急的河边,一个女子因有急事却不敢涉水渡河,此时,一个带着小沙弥的僧人施以援手,背着少女过了河,然后放下女子继续走路。走了一段路,小沙弥问师傅:“佛门不近女色,您怎么可以背着少女呢?”师傅笑着答道:“我已经放下了,你怎么还没有放下?”
放得下是一种人生态度。放下就是放下牵挂,放下担忧,放下烦恼,放弃欲望,放下,更是一种人生境界。是洞悉了生活本质之后的大彻大悟,是一种大智慧。
放下同时还是养生之道。放下之后,你就可以感受到天空是那么蔚蓝,阳光是那么明媚,月亮是那么皎洁,鲜花和芳草是那么芬芳,小鸟的鸣叫是那么悦耳,拂面的清风是那么柔和。总之,你会感到世间的一切都那么美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