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所描写的天地之初
(2011-10-20 14:02:22)
标签:
塞斯卡《皇极经世》《西游记》宋体美国宇航局杂谈 |
分类: 西游研究 |
据《天津日报》2007年10月12日报道,天文学家通过望远镜破解“我们来自何方”宇宙之谜,太空搜寻“造人尘土”意外发现“宝石工厂”。
文章说,如果说浩渺的宇宙间有无数未解的奥秘的话,那么,人类的起源是最大、最为难释的谜。世界各国神话中都有人是土做的说法,美国宇航局的天文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搜寻“造人尘土”源于何处。 10月9日,美国媒体报道说,美国宇航局的“斯匹哲”轨道望远镜已经成功捕捉到了“宇宙原始尘土”的出处,从而向破解“我们来自何方”宇宙之谜迈出了第一步。
借助美国宇航局的“斯匹哲”轨道望远镜,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塞斯卡·马立克-坎伯尔和她的同事们获得了突破性的成果:成功地观测到距离地球80亿光年外一个超质量黑洞向外吹出“宇宙原始尘土”,而这些“宇宙原始尘土”显然源自一颗类行星。塞斯卡激动地说:“这与以前我们所见到的黑洞只进不出完全不同,那个超质量黑洞就像鼓风机一样,从里向外吹出类行星新产生的气体状的分子。这些气体状分子在华氏几千摄氏度的环境中相互碰撞,凝聚后越变越大,最终就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尘埃。”
塞斯卡和美国的天文学家们借助“斯匹哲”望远镜的先进功能,成功破译了那颗类行星的光波长,从而了解“宇宙原始尘土”的性质,结果发现了玻璃、沙土、水晶、岩石、红宝石和铂金的迹象,那里如同一个“宝石工厂”。
据塞斯卡和她同事即将在美国《天体物理学报》上刊发的论文透露,这些“宇宙原始尘土”正是天文学家们苦苦寻觅的对象,因为它们是构成宇宙星球和在星球上生存一切物质的“原始元素”,这就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人类自然也不例外。
周易是讲阴阳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的,太极代表事物的整体,阴阳代表一体中的两面。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这是周易的宇宙生成学,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这样演化出来的,也都可以运用这一规律来分析。太极是一种阴阳未分、天地未开时的混沌状态,当太极运行时化生为阴阳,阳为天、阴为地,即是两仪。有天地,然后有四季──即四象,有四季然后有八方,八方就是八卦。四季是时间,八方是空间,有了时间和空间,才能化生万物。可见万物来自阴阳,阴阳也存在于万物之中。
在山河大地未形成时,中国古语叫做宇宙洪荒,又叫混沌未开,佛经上叫觉明空昧。觉就是我们的本觉,任何人、任何一个众生都有这个知觉,都有这个知觉性。性就是能量,就是知觉的本能,就是能起知觉的功能。
《西游记》第一回开篇写道:“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说宇宙之初,天地昏暗,天地间没有人物,所以称作沌混。过了五千四百年,而逐渐开明,又过五千四百年,轻清上腾,有日、月、星辰。以后,每过五千四百年,则天体逐渐坚实;于是地始凝结;于是开始有水、有石、有土;于是发生万物;于是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交合,群物皆生;于是有了人、兽、禽;世界之间,分为四大部洲:东胜神洲、西牛货洲、南赡部洲、北钜芦洲。这是当时的世界观念,也就是《西游记》作者心目中的世界图谱。
这是《皇极经世》的观念,《皇极经世》是宋代人邵雍(邵康节)写的,他和二程、司马光同时代。《皇极经世》写了十二万九千六百年,《资治通鉴》截取了其中的一段。邵康节的思想是从《周易》来的。《西游记》用的是《皇极经世》的宇宙观。
这段论述,虽是古人的推想,却也基本符合天体演化、物种起源的实际情况。太阳系、恒星和星系是如何起源的?十八世纪科学家康德和拉普拉斯就曾提出“星云假说”。他们认为,太阳系是由原始星云演化而成的。太阳系起源于一团巨大的尘埃和气体云,气体云的某一部分可能脱离气团的主体,自己成为一个局部漩涡,先形成一个气体圆盘,接着收缩,圆盘遗弃出一些小的环圈或环带,逐渐脱离主圆盘。每个独立的环盘自己形成了一个小型的漩涡,聚合成一颗行星。20世纪以来,许多天文学家对行星形成的具体过程作了说明。如美国天文学家尤利和韦伯提出,气体圆盘绕太阳旋转。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宇宙起源于大爆炸,并且,并且时至今日,大爆炸引起的扩张并没有停止,仍在扩张过程中。许多星球正在离我们远去。美国天文物理学家运用电子望远镜,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宇宙在爆炸之后,一些小的尘埃随着旋转,逐渐互相吸引而逐渐凝聚,最终形成各种星宿。这是科学家对天体演化的基本看法。如果,不借助任何现代探测和电子计算机工具,现代人很难相信宇宙之初竟然曾出现过混沌的时期,恐怕多数人会认为这是小说作者的幻想罢了。
确实,在几百年前作者居然就能够诉说出宇宙形成的最初状况,如果不是巧合,那实在十令人称奇了。小说中关于四大部洲的说法与佛教的说法完全一致,与科学家的发现也是相吻合的。当然,文中提到的出现天地人之后,“盘古开辟,三皇治世,五帝定伦”,于是世界之间于是分为四大部洲,这明显是中国化了,与世界文明发展的实际情况是有出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