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质
(2010-07-24 10:04:08)
标签:
宗教农耕文化农耕文明游牧民族中国文化 |
分类: 中国文化 |
1、农耕社会是文明社会的最重要标志
人类文化由源头处看有三种:一、游牧文化,二、农耕文化,三、商业文化。游牧文化发源在高寒的草原地带,农耕文化发源在河流灌溉的平原,商业文化发源在滨海地带以及近海之岛屿。三种自然环境,决定了三种生活方式,三种生活方式,形成了三种文化型。这三型文化又可分成两类。游牧、商业文化为一类,农耕文化为另一类。
根据历史记载,中国是从西周开始正式进入了农耕时代。在世界范围看,中华民族是较早进入农耕时代的民族。当时,中国的周围除了东部和南部,基本上是游牧民族,尽管他们有自己的一些文化,但是毕竟没有进入到文明社会,还属于野蛮民族。
文明最重要的标志是什么?公认的物质标准是:必须开始过上定居的农耕生活,出现城市中心;公认的精神标准是:庙宇的出现。
农耕生活的特点是春播秋收,所以农民随着定居的农耕生活,就出现了最初的城市中心。最初的城市往往都是一些庙宇,最初的城市中心都是庙宇中心所。所以有人提出,人类的文明是在祭祀鬼神的活动中间产生出来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不可能出现城市和城市中心。生活在南方从事农耕生活的人们,文明程度和文化水平比较高,所以在很长时间里,成为北部游牧民族入侵对象。游牧民族因为骑马,机动性强,而且因长期追逐、打猎,所以比较剽悍善战,野性强。又能够吃苦耐劳。一般都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入侵南方的农耕世界。
2、游牧社会的主要特点
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孕育和生长的背景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源于农耕文化,最后定型的也是农耕生产中成长的文化。而其他文明基本是在游牧时代产生和定型的,虽然经过后代不断改造,但它的基因属于游牧文化,这就注定了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基督教文化最初是犹太文化,犹太教是游牧民族的宗教,这一点在《圣经·旧约》中有详细记载。伊斯兰教也是游牧社会产生的宗教。
游牧和商业起于内不足,草原与滨海地带因内部供给不足,需要向外寻求,所以有强烈的征服欲望,它的文化特性为“征伐和侵略的”。游牧和商业文化是流动的,进取的。这些在草原上生活着的游牧民族,他们逐水草而生。今天在这里,明天可能迁徙几十里甚至上百里,所以不可能定居。农耕可以自给自足,并且必须定居,厮守一地,守护着自己的田地。农业生活所依赖的是气候、雨水和土地。农耕文化崇尚的是“天人相应”、“物我一体”。它的文化特性是“和平的”。所以农耕文化是静定和保守的。中国的农耕文化,决定了中华文化从来没有像游牧民族实行武力文化传播。这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的根本区别。表面上看是政治思维,实际上还是文化思维。
游牧社会与农耕社会相比,有以下几点区别:第一,对自然的亲近不如农耕社会。游牧要逐水草而居,无须对放牧的地方进行过多的爱护、管理,不用修水渠,不用修建城堡等基本建设项目。所以,他们对自然、对土地没有农耕社会那样的深厚感情。第二,游牧社会不太讲继承,一块草地,能承载多少牛羊或者马匹是有规律的,一对夫妇能够放牧多少牲畜是有常量的,孩子长大了,就分给他若干只牛羊单独去过,所谓继承就这一次,没有什么生产工具,也没有什么技术。第三,一般的放牧都是个体放牧,无须各家亲密地合作。在生产上、生活中互助很少。第四,游牧社会重掠夺与贸易。因为牛羊马牲畜所提供的生活资料有限,至于其他的生活用品包括铁器、铜器需要农耕社会生产。
3、农耕社会的主要特点
第一,农耕社会的道德体系,家庭道德为主。中国传统社会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小农社会,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基本在家庭、家族的狭小圈子中完成的。人与人之间是相当固定的长期厮守或相处的关系。与此相适应的道德体系便以家庭道德为主的。
农耕社会的财富主要源于土地这一元素。在古代,无论做生意赚了多少资产的商人,最终目标还是购买土地,他们认为,土地是根本。在产生私有制,出现家庭后,又开始讲继承。土地要继承,房屋要继承,农具要继承,农耕生产的技术也要继承。继承带来了敬祖文化。占有关系着生存能力。这样,以如何占有、对待占有的态度以及如何维持占有等生存哲学——实用主义哲学就产生了。同时,农耕生产需要逐渐积累。因此,人们不敢随意挥霍,在生活上尽量克制与节俭,省下东西留给孩子,自己的精神也留给孩子。农耕文化同时重视精神的流传。
第二,农耕社会缺少冒险精神,轻迁徙重稳定。
在农耕社会,要经过几十个人甚至更多的人辛苦劳作几年,才能使一块生地变成熟地。为了旱涝保收,就要兴修水利,而水利工程一家一户根本做不了,就需要更大范围的合作。当这些农业基础设施经过艰苦努力做好后,人们绝不愿意轻易放弃自己辛勤劳动的果实,卷起铺盖到别的地方重新开荒。所以农耕文化,轻迁徙重稳定。
传统社会家庭成员一般不远离家庭。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如果一个家庭的成员长时间出离在外,就叫“游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法统计的怀念家乡,感人至深的诗篇。离家一般是因为要处理公事或者私事。离家之后,无论是在异国,还是在他乡,总有一种流放感,容易思乡。无论家乡多么落后,也愿意回乡。到了近代,一些到国外闯荡的中国人,历经磨难,他最大的心愿仍然是返回故土,颐养天年,落叶归根。不仅是源于对国家的爱,更是源于对故乡的眷恋。
农耕社会的文化精神,从正面说,是吃苦耐劳、生生不息;负面说,常常表现为自给自足的心理、缺少冒险精神、重农轻商等等。
第三,农耕文化决定了中国永远是一个非侵略性的政权。中国人只在乎脚下的热土,不希望去占领远方土地。中华文化不支持中国军队远征。
公元前2世纪,强大的秦国为抵御野蛮的游牧部族对中原的骚扰,修筑了长城。中国人赋予它一个美名——万里长城,它的确像是把这个国家中的每一个城市围起来的城墙。不仅国家如此,即使是普通民居,在结构上也大都具有防御外来入侵的功能。北方的四合院,四周以高大的房山作围墙,将院外隔离开来,而不像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透视围墙。山西灵石著名的王家大院、河边阎锡山故居,它们的防御功能就更突出了。不仅院墙高耸,院子四角还设有类似瞭望塔似的建筑。在那里,可以将院内外情况尽收眼底。至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福建土楼,建筑本身就像一个大堡垒,土楼三层以下根本不设窗户,这样可有效防止外来侵略者的进攻。土楼在三层之上,才设有通风的窗户,才更像民居。
4、农耕文化决定了人好静不好动
古代中国从来没有古希腊表现力量和勇敢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没有奴隶角力这样的暴力运动,也没有如今西班牙仍然盛行的斗牛活动。中国人从西周时期就用牛来耕种,把牛看作是人类的朋友,而不会为了娱乐将耕牛杀死。这折射出中国人的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反映出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价值取向的巨大差异。中国的剑道兼有健身、舞蹈和技击三种意义。中国武士最重视的是武德,力戒“以武犯禁”、“欺负弱小”。古代中国人虽然提倡诸如“六艺”中射(射箭)、御(驾驶马车)这样泛“体育”项目,但目的是为了提高人的谋生能力,而不是为了休闲娱乐。多数人中国人的消遣娱乐,更喜欢玩麻将之类的活动。
西方有学者分析,凡是食肉动物,身体中荷尔蒙分泌比较多,性格容易暴躁,攻击性强。而食草动物荷尔蒙分泌比较少,所以性格温顺。这一点是否同样适用人类呢?由于中国人的膳食结构与西方及其他游牧民族有明显不同,因此,以吃稻米、小麦等谷物为主的中国人性格比较温和。从《左传·曹刿论战》中我们可以得知,在春秋时代,只有贵族才是“吃肉族”,而普通百姓平时是不能吃肉的。除了经济条件外,吃肉可能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汉文化中从来不提倡好勇斗狠,倡导的是温文尔雅。农耕文化的显著特点是好静不好动,这种文化就决定了中国尤其是汉族,是个儒雅的民族。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崇尚的男性是像贾宝玉、诸葛亮这样的白面书生。中国人从来就不喜欢生猛残暴的男人形象。这一思想观念,可以追溯到《周易》和《尚书》。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分别形成了以儒道两家为代表的崇尚和谐的文化源流。中国老子的“以柔克刚”思想深入人心。柔是中国人的性格。“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国农耕文化的核心元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