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是在较少变化的型态框架内生长的
(2010-07-19 18:01:44)
标签:
历史社会形态祖宗成法儒家王安石中国文化 |
分类: 中国文化 |
1、中国的地理位置,阻止了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入侵
中华文明在一个相当封闭的环境中自我发展,形成独具一格的中华文明系统,与以古希腊为源的西方文明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文明体系。中华民族在大陆性半封闭的地理环境中长大。和四邻相比,中原大地有着明显的地理优势,形成了优于游牧渔猎四邻的农业文化,并通过文化优势战胜、感化和熏陶了四邻的其他民族,最终形成了统一的中华民族。由于西部有崇山峻岭的阻隔,阻止了欧洲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和波斯帝国对中国的铁骑袭击和文化思想入侵。使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在较少变化的型态框架内生长。
中国历史上即使受到游牧民族的入侵,也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因为入侵的游牧民族在占领了中原地区之后,都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中华文化,最后自己也融入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中国从来没有像埃及、古巴比伦那样,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文化。
2、传统文化稳固了中国的社会形态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没有任何一种传统比王朝更为悠久。历史上汉文帝、隋文帝、唐宗宋祖等封建政治家,在他们开明政策的治理下,中国一次次强大起来,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之治”、“康乾盛世”等封建盛世。但接踵而来的是昏庸的皇帝,无能的王朝。统治者依据亘古以来的传统维系社会,这是农业社会普遍流行的一种统治方式。在这种背景下,统治者并不需要个人的超凡魅力,而是靠祖宗成法(祖制)。要变革祖宗成法十分困难,会遭到顽固势力的重重阻挠。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稳固中国的社会形态方面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与西方国家提倡的个人本位和自我中心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的是:中国人崇拜祖先,迷恋传统,念念不忘祖宗功德;正统思想、道统思想、尊祖制、法先王等思想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在哲学上信奉“天不变,道亦不变”。中国历史上的历次思想与社会改革,无论是孔子的“克己复礼”,还是王安石的新政;无论是韩愈的古文运动,还是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无不高扬“复古”的旗帜。这不仅仅是借“托古”之名,而更多地蕴含着“循环变易”的理念内涵。
制度的永久性,还应归因于长期的科举教育制度。科举教育是以儒家的经典“四书五经”为内容,经过长时期科举教育,塑造了人们的心灵,使人们(特别是知识分子)从心理上接受了儒家思想和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儒家学说已经深深地根植入人们的心中,符合中国人的心理判断和感情倾向。长期的持续反复的儒家思想教育模式,在维护封建政治制度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崇尚“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墨守古人学说。汉武帝将儒家学说确定为正统思想以后,中国尊古文化心理更加浓厚,几乎成为全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成为一种无法摆脱的心理定式。在东汉以后,朝廷规定,每个知识分子的发言、辩论和写文章,都不能超出他老师所规定的范围,这就是“师承”。如果超出师承,不但学说不能成立,而且,还属于违法。这样,中国知识分子的想象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被严重扼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活跃的学术气氛日益僵化。
著名学者梁漱溟先生说:“百年前的中国社会,如一般所公认是沿着秦汉以来,两千年未曾大变过的。”秦汉到晚清都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说两千年来社会型态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应该能够成立。当然,这不妨碍不同历史阶段文化的不同特色。如秦汉的制度文化、唐的多元繁荣、宋的思想、明代的城市生活、清的学术等等。就文化的形态,学术思想而言,不同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类型的高峰期,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子学、两汉的经学、魏晋南北朝的玄学、隋唐的佛学、宋代的理学、明朝的心学、清代的朴学等。
3、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改革运动,并未真正改变中国的社会形态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中国人讲认同,讲守常。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起来造反的。起义常常是少数野心家和多数情绪化的大众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历史上,曾爆发过几百次农民起义。无论是一次次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还是层出不穷的宫廷政变、藩镇之乱和外族入侵,都没有打断王朝的循环。中国的社会形态,并未发生质的改变。农民暴动造成的改朝换代,推翻了旧王朝,扶起一个新王朝,一切又恢复原样,开始一个周而复始的轮回。
农民战争不外乎两种结局:一种是唐末黄巢、明末李自成起义,虽然轰轰烈烈,却最终以失败结束;另一种是秦末、元末农民起义,虽然成功地推翻了秦王朝、元王朝的黑暗统治,起义头领刘邦、朱元璋当上皇帝,建立起来的新政权,仍然是封建专制国家,生产关系没有改变,社会形态没有改变,新的生产关系不容易产生,新的社会因素不容易诞生。广大人民仍然身受剥削和压迫。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曾大肆讴歌的“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其实它一天也没有实行过,只是一个“平等天国”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口号罢了。从现存的太平天国六十二条刑律看,其维护的依然是森严的封建等级和绝对的君主专制,天王权力高于一切,独断专决。它的苛刑酷法比《大清例律》有过之而无不及。尽管洪秀全本人有88人(一说108人)妻妾,可是如果平民夫妻同宿就要“斩首不留”。洪秀全从1853年占领南京到1864年服毒自尽,十几年间,太平军所控制的中国最富庶的苏、浙、皖、赣、闽五省,过量死亡多达7000万,经济受到极其惨重的打击。太平军所到之处,文化受到无法弥补的破坏。因此,许多学者对太平军称为“革命”队伍存在异议。
当然,经过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无论农民是否取得成功,统治阶级面对风起云涌的农民集体抗争,总是要做一些让步,减轻一些赋敛和徭役,缓和一下与人民对立的情绪。历史的规律是:当一个朝代贫富两极分化,土地过于集中,民不聊生,阶级矛盾激化的时候,农民便揭竿而起,推翻了原有的统治者,重新分配土地,实现重新“洗牌”。农民起义实际成为了社会的自我调节器。中国历史在每一次大动荡之后,都能呈现出相对的稳定期和发展期。并有可能产生盛大的朝代,汉唐两朝就是在这样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3、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多数不成功
在中国历史上,商鞅变法、王莽新政、唐朝中期以王叔文、王为首的永贞革新(或称“二王八司马”事件),宋代王安石变法,改革者几乎没有善终的。如王安石被罢官,商鞅被车裂。中国变得越来越自闭,越来越守旧,越来越没有创造力。到了明清时期,又演变成了“闭关锁国”的国策。
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几个既有热情又有头脑的改革者。为了改革,他殚精竭虑恪尽职守,他主持下的均输、青苗、水利、免役、市易、方田、均税等等诸法相继出台,结果,地方官增加了收入,老百姓增加了负担。改革帮了腐败的忙,这是王安石始料未及的。其实贪官污吏他们不害怕改革,只害怕什么事情都没有,什么事情都不做,无为而治。如果无为而治,他们就没有理由也没有办法捞钱了。相反,只要朝廷有动作,他们就有办法。比方朝廷要征兵,他们就收征兵费;要办学,他们就收办学费;要剿匪,他们就收剿匪费。所以,著名的“熙宁变法”以失败而告终。
同样,戊戌变法为什么失败?是因为光绪皇帝和帝党维新派们碰到的,不仅仅是慈禧太后和她的后党反对势力,光绪皇帝和维新派面对的是一股强大无比的阻碍力量——世界上最顽固的封建主义宗法体系与道统。中国的宗法体系与道统,已超稳定、超完善地存在了两千年,令你扯不断砸不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只是改了若干皮毛,并没有触动中国封建主义根基。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