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8年之后中国财富秘密分配根本原因的一个解释

(2014-08-20 13:43:12)
标签:

杂谈

“奥地利学派认为,央行不能凭空创造资本。新增加的货币/信用本质上是社会中大多数人买单。而谁先得到新增的信贷就能以原价购买商品,从而收益。最后得到新增货币/信用的人则面对的是上涨的物价,从而受损。”得到新增货币/信用的次序不同,决定了财富不同分配。

新增货币/信用的过程,就如同原先稳定的经济系统突然在某个源头发大水(央行新增货币),大水出来之后,首先浸入一部分社会机体,然后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水(货币)随着无组织的运动逐渐扩散到所有的社会结构单元,达到另一种均衡的状态。那么,最先被水浸入的社会机体,无疑获益最大。什么是这种社会机体呢?直观的考虑,就是金融体系,在中国,就是银行体系。央行扩大资产负债表,最先受益的就是商业银行。这也是为什么这几年我们可以看到商业银行利润突飞猛进,在社会财富分配中占比那么大的根本原因。

路透专栏作家张涛在《坐在米缸外数米》一文中提到,危机后(2008-2013)与危机前(2003-2007)相比,社会融资总量增速提高了4个百分点,信贷增速提高了5个百分点,广义货币供给(M2)增速大体持平。在M2增速大体持平的情况下,为何信贷的扩张如此迅速?而且是在GDP增速回落4个百分点左右的背景之下?我们可以形象的比喻,由于2008年脉冲式的货币增加(注水),首先被浸润的金融体系处于过饱和的状态(与危机前比较),金融体系和外界(根据水浸润程度的不同)之间的压力差如此之大,以至于社会融资总量和信贷增速(水的扩散/转移)在这种“势能”的影响下增速(水扩散的速度)也超过了危机之前。

这个道理可以解释房价问题。如果在信贷突然增加的情况下,你立即去申请银行贷款买房,就属于较先得到新增货币/信用的阶层。而最后得到新增货币/信用的人(后来买房的人),则不得不为前人买单。这就是财富的秘密分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