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返乡创业招工难企业招聘人才招聘劳务招聘财经 |
分类: 老宋说事 |
浅析返乡创业的尴尬囧途与出路
文/宋连友
随着“共同富裕同步小康社会”等相关倾斜政策出台,进入2013年,说了好一阵子的“返乡创业”这事被拾起后重又陷入尴尬囧途。
早在2010年,“返乡创业”就已经流传开去,一时间“农民工返乡创业”,“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成功故事间或见诸报端。地方政府也为返乡创业提供了土地使用、资金技术及政策优惠等多方面的支持与抚持计划。拳拳重击之下,“返乡创业”倒也小小的泛起了层层波浪,活泛了一下市场。所谓“返乡创业”多以种植、养殖,生活家居等快销生产型企业的“三产服务”、“农产品初加工”和“服装制作”等行业。其显著的特点在于,技术普遍偏低,劳动力数量较少,产业上下游关系链依附程度较低,以满足地方销售为主导。
及至2013年初春,大工业劳动力密集企业在政策不断的宣教、引诱之下,业已不乏“返乡创业”者。报载,四川广安一小村“史上第一家工厂”返乡创业的企业,竟意外的遭遇尴尬。
字面上理解,“返乡创业”百利而无一害,细究之下,断是经不起推敲,遭遇尴尬囧途实不足为奇。
所谓“返乡创业”,如若针对的是以满足当地消费为目的种植、养殖等“农产品初加工”, “三产服务”、和“服装制作”等生活起居快销生产型小规模经营性企业尚可。但是,如若“返乡创业”的是大工业劳动力密集型生产加工为主导的企业,遭遇尴尬囧途自是必然。更不肖说现代工业,科技企业了。
尴尬囧途一:人
大工业劳动力密集型生产、加工型企业,对于劳动力资源需求量高,且人员从业经验和技术能力都需有一定的具体的要求和规范。
城市工业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大多来自农民工,按说这“返乡创业”缺什么也不至于缺人。可这报载四川小村庄“史上第一工厂”遭遇的第一大尴尬囧途竟是“招工难”,村子里的人宁愿背井离乡的外出打工却不愿回村子里的第一工厂打工。“招工难”不仅只是“‘返乡创业”企业的困境,同时也是2013年很多制造业企业共同的困境。
什么原因导致返乡创业遭遇“招工难”?
农民工进城打工,要的不仅是劳动挣钱,也要消费、休闲和交际。很多农民工多年前离家别乡外出打工,有些已逾十载有余,他们熟悉那个打工挣钱的城市,那里有他们的朋友和圈子,互联网、奢侈品、逛街唱K,这些已经成为他们的生活现象,他们已经适应了那里的生活方式。有些则经历过多年辛苦的打拼了,有了自己的成就和收获,购了房,成了家,买了车,有了自己的事业。
加之社保、医疗、教育政策的相继出台,农民工子女入学,享受全国统一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及随之即将推行的异地高考政策改革的出台、廉租房申请面向农民工开放,都是城市“留人”的举措。这些举措也正是“返乡创业”遭遇“招工难”的首道“拦路虎”。
尴尬囧途二:配套
“返乡创业”定位于种植、养殖,农产品初加工,三产服务及服装快销型或有优势。但,单纯以满足本地需求为市场,这类的企业也难以得到较大规模的发展。颇具优势的当数资源的粗加工产业了,农村有广阔的土地资源,对于农产品初工型企业,就地获取农产品原料倒是一个非常之大的优势;这一优势也同样受到种植或养殖面积大小而形成制约。
现代大工业企业,需要的是上下游产业链的配套,任何大工业企业都不可能孤零零的建立在封闭偏远的内陆省份及小村庄里。这不难理解,以一个生产成品为导向的企业为例,成品生产需要多个环节的产业链配合,任何一个生产工艺或环节出现短缺都会直接影响到成品的生产,经营成本攀升是必不可避免的。企业为生存和发展计,也断不会选择配套不齐全的地区兴建工厂,即便这里是他们的家乡。如若是以满足本地需求为目的,则另当别论。不过,这样的企业万不能得到较大的发展。
尴尬囧途三:环境
除了优厚的政策和抚持软环境之外,“返乡创业”企业也在考虑其硬件环境。在这些硬件环境当中,首要考虑的就是运输环境了。
原材料、辅料、配料、包装等的采购输入运输,半成品或成品的销售输出运输,这些都将是增加企业运营成本的重要考量因素。及至出口外向型企业的商检、进出口则更加艰难,这势必加聚了其生存发展的难度。
综合上述因素,“返乡创业”当需提倡和抚持,且不可盲目。共同富裕,同步小康;大力发展工业,大力发展城乡经济固然是国策重要举措,然而乡镇实施时断不能一刀切,一窝蜂。近一、二年来,内地很多乡镇都在致力发展工业模式,很多乡镇都已经在辖区内设置开发了大片的经济开发区,兴建工业区、厂房,而事实上,这些所谓的新兴工业园区和厂房招商入驻几乎为零。
什么样的情形才适合适度招引“返乡创业”?
首先,当以满足解决上述三尴尬囧途为要;其次,在现行大经济圈辐射范围圈以内。
山乡村庄招什么样的企业返乡,返乡经营什么项目,都需要有关部门及返乡人士预先做好充足的调研和功课,否则,不但不能为家乡创造价值,反而成为家乡发展的“肿瘤”隐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