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张传旭艺术与文化
张传旭艺术与文化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5,598
  • 关注人气:90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质朴小影片对豪华文化产业的挑战

(2012-09-21 15:01:48)
标签:

转载

分类: 电影音乐摄影戏曲

 质朴小影片对豪华文化产业的挑战 

刘剑梅 

 

    偶尔看到著名伊朗导演马基德·马吉迪导演的电影作品《小鞋子》(原名《天堂的孩子》),非常感慨。这部拍摄于一九九七年的电影如此简单朴素,却居然得了那么多国际电影大奖。不仅获得一九九七年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还获得一九九九年奥斯卡外国语片奖的提名,是伊朗电影史上第一次入围奥斯卡外国语片提名的影片。问题不在于这部影片为什么赢得了国际电影奖项,而在于为什么这么一部看似普通的电影却能够超越国家地理界限,打动这么多观众的心,资金雄厚的当代中国电影却失去了这种力量。面对这部伊朗电影(以及刚刚赢得奥斯卡外国语片奖的《别离》)的成功,中国导演们是否可以反省一下,在世界愈来愈浮华的时候,自己的神经是不是也被浮华所牵引,反而对人性中最质朴最真诚的一面失去了感觉?

    《小鞋子》的剧情非常简单:伊朗男孩阿里不小心丢掉了妹妹萨拉拿去修补的鞋子,而这又是妹妹唯一的一双鞋子,家徒四壁,他们不敢告诉父母,兄妹俩只好轮流穿阿里破旧的球鞋去上学。为了给妹妹买一双新鞋,阿里跟父亲到城里去打工,可是父亲受伤,又花光了打工的钱。当阿里得知长跑季军可以得到一双新球鞋时,他央求体育老师让他参加比赛,想得到季军的他却得到了冠军。就这样一双小小的鞋,不仅时时刻刻牵动兄妹俩的所有心思,也牵动观众的喜怒哀乐;同样也展示了富有宗教感的伊朗底层人民勤勤恳恳、诚实朴素的生活。阿里和萨拉的兄妹亲情非常感人,他们小小年纪就得担负沉重的家务,还得用功读书,兄妹相互关怀,为了让哥哥不迟到,妹妹拼了命在街巷间奔跑,而为了让妹妹能够得到一双新鞋,哥哥在比赛中用尽气力在奔跑。导演在奔跑的镜头中传递出温馨感人的兄妹之情,真是扣人心弦。在简单的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邻里之间无私的关怀和帮助。阿里的母亲病了,就有邻居朋友送来汤,而她一病好,就给更加困苦的老人送去汤;萨拉的鞋掉到了河里,一个陌生人好心帮助;当萨拉发现另一个女孩穿她丢失的鞋而跟踪到她家里时,发现那个女孩的父亲是个盲人,她和哥哥就不好意思要回旧鞋了。电影的主题是鞋子,可是伊朗宗教聚会时门口一大堆的鞋子,却没有任何人会偷拿——可见在这个有宗教信仰的国家里,诚实是第一要素。

    其实,这部电影最感人的地方是在这个物质生活极其匮乏的环境中,阿里、萨拉、他们的父母和邻里还能够质朴而真实地生活,即使贫穷,他们还有信仰,还有做人的尊严,还有支撑他们生活下去内在的力量。

    我们在沈从文和汪曾祺的小说中,也可以看到他们对这种纯朴自然的生活方式的赞颂,比如汪曾祺小说《鉴赏家》、《岁寒三友》都描写了一种纯真自然的邻里和朋友关系,超越了世俗世界中的金钱交易和等级观念。在当代中国电影中,我们在《那山那人那狗》里,还能够感受到一个普通人顽强质朴地生活,体现了真诚生活的态度。不过,也许是由于在我们生活的当下,物质生活太丰富了,在大多数当地中国电影的表现上,我们逐渐看不到对简单、淳朴、真诚的生活方式的赞颂,相反,看到更多的对大都市豪华生活的向往,或者对虚构的大场景的追求,结果常常是生产出大量造作、表面浮华而精神贫乏的电影作品。琳琅满目的服装品牌,勾心斗角的人际关系,纠缠不清的婚外恋,瞎编乱造的历史超越剧——这些反倒成了影视作品中雷同的表现主题。看了这些电影,不仅感受不到活的温馨与力量,而且总是增加许多迷惘,人的无所归依感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深了。

    当一双小小的鞋子可以牵动这么多观众的心,我们不得不承认,真正好的电影不在于拥有多少雄厚资金,动用多少资源,起用多少知名国际演员,而是它是否拥有真诚的生活态度和对善良人性的基本关怀。

    我们当代中国电影最缺乏的,大概就是阿里和萨拉的那双天真洁净的眼睛。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