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干庙里数名碑
(2013-02-02 07:17:06)
标签:
太和碑贞观碑延祐碑比干庙孝文帝 |
分类: 行走中原 |
比干庙位于河南卫辉市顿坊店比干庙村,占地400余亩,现存各类建筑10余座、历代碑刻近百通。其中,著名的有北魏的《太和碑》、唐代的《贞观碑》、元代的《延祐碑》等。
据说比干封于比地、名干,生于公元前1092年,卒于公元前1029年,是殷朝最后一个国王纣王的叔父。他生前长期协助纣王治理国家、管理朝政,使殷逐渐强大起来。比干对纣王后来自恃功高花天酒地、置国家于不顾,使殷朝逐渐衰弱,十分痛心,因此接连不断地向纣王进谏。纣王恼羞成怒,最后竟将比干剖腹挖心,曝尸三日。
从前,人们常说国家遇到危险时,武将应战死沙场,文臣应以死相谏,即所谓“文死谏,武死战”。比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因向君主进言而残遭杀身之祸的谏官。他一向被作为忠臣的代表受到后人的崇敬。就在他死后的第二年,周武王灭掉殷后,立即为比干大修陵墓,并举行了隆重的祭祀仪式。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下诏,在比干墓前建庙。唐太宗作为一位重视发挥谏臣作用也善于纳谏的皇帝,为了给谏臣树立榜样,特封比干为太师,谥号“忠烈公”,并为比干大修祠墓。宋仁宗、元仁宗也先后为比干大修祠墓。明代弘治七年(1494年),明孝宗特命卫辉知府金舜臣为监工,对比干庙进行一次空前规模的修缮。现存比干墓,高20米,直径50米,占地20余亩。
在比干庙为数众多的碑刻中,影响最大的当数北魏孝文帝的《太和碑》。《太和碑》又称《魏孝文帝吊殷比干墓刻石》或《吊比干碑》,碑阳楷书,28行,每行46字;碑阴4列,各列28字。遗憾地是,由于原拓本已失传,现在流行的最佳拓本只有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吴处厚的重刻本了。
据《魏书》记载,原碑刻立于太和十八年(494年)十一月。这一年,孝文帝曾两次经过比干墓,年初“经殷比干之墓,伤其忠而获戾(获罪),亲为吊文,树碑而刊之”。碑文为魏孝文帝亲撰,颂扬比干忠心正直,敢言诤谏,抒发了对忠臣的敬仰与怀念,幻想比干驱龙驾凤,遨游人间仙境。孝文帝在碑文中感慨地写道:“呜呼介士,胡不我臣!”该通碑高2.56米,宽1.02米,碑身四面刻字,碑阳正文,其字瘦硬峻峭,传为南北朝时期书法家崔浩所书,一向与洛阳龙门二十品齐名。清康有为把此碑定为“高品上”,推崇该碑是“瘦硬峻拔之宗”,“真书之鼻祖”,形容其“若阳朔之山,以瘦峭甲天下”。甚至说此碑问世之后,统一了山东一带的书法风格。
而《贞观碑》则是唐太宗于贞观十九年(645年)为祭祀比干而刻立的,故又名《祭比干碑》。该碑高4米,宽1米,厚0.5米。正面刻写封比干为太师、谥号“忠烈公”的诏文,背面镌刻当时凭吊比干墓的官员姓名。刻立于元代延祐四年(1317年)的《延祐碑》,又名《比干祭碑》,则记述了修庙和塑像的经过。
另外,比干墓前还有一座碑,碑头刻有清乾隆御笔亲书的“宣圣真笔”四字。碑身正面镶嵌一块残石,阴刻“殷比干墓”四字。传说这是孔子用剑刻写,称为“剑刻碑”。据说,这是历史上孔子留下的唯一真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