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碑实摩崖石刻的《伊阙佛龛碑》
(2013-02-08 05:39:58)
标签:
《伊阙佛龛碑》褚遂良《礼器碑》史晨碑》乙瑛碑 |
分类: 读碑记 |
《伊阙佛龛碑》亦称“褚遂良碑”,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刻于洛阳龙门石窟宾阳洞内。该碑通高约5.00米、宽1.90米。字32行,满行51字,计1600余字。由当时的中书侍郎岑文本撰文,谏议大夫褚遂良书丹。
碑文主要记述了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开窟造像的原因,表明李泰开窟造像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其母文德皇后长孙氏。唐太宗末年,李泰与太子李承乾争夺太子位,李泰借为母亲开窟造像做功德,实为获得唐太宗好感,不过为自已捞取政治资本而已。这通碑原为北魏所雕的宾阳中洞的造窟碑,到了唐代,李泰为节省费用,竟就势磨去原有碑文,重新雕刻成唐碑。
《伊阙佛龛之碑》是早期传世褚书的代表作,为目前国内所见褚遂良楷书之最大者。碑文字体清秀端庄,宽博古质,是标准的初唐楷书。该碑虽说是碑,实际上却是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与碑一样,都是为歌功颂德而存在的。两者功用虽同,在创作时却要面对不同环境:碑刻是光平如镜,而摩崖石刻往往是凹凸不平。于是,摩崖书法的特征也就不言而喻:因无法近观与精雕细琢,于是便在气势上极力铺张,字形往往比碑志大得多,舒卷自如,开张跌宕。正是在这一点上,摩崖书法所具有的魅力,像汉代的《石门颂》、《郙阁颂》、《西峡颂》以及《开通褒斜道刻石》等,其大度、自然、拙朴,即便如《礼器碑》、《乙瑛碑》、《史晨碑》等真正的碑志精品也无法比拟。褚遂良的《伊阙佛龛碑》,正是这种美的延伸。
如果说褚遂良后期书法表现的如清风、如朗月、如舞女,是一种阴柔之美的话,那么,在《伊阙佛龛碑》中人们所看到的,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浩乎沛乎,刚健辉光,则是一种阳刚之美。欧阳修《集古录》中就说此碑“字画尤奇伟”。清人郭尚先《芳坚馆题跋》中说:“中令(褚遂良)晚岁以幽深超俊胜,此其早岁书,专取古淡,与《孟敬素》用意正同。”康有为《广艺舟双揖》则以为:“龙门《佛龛碑》,则宽博俊伟。”
其实,《伊阙佛龛碑》的传世精拓本,当以清森阁旧藏明初拓本为最。该拓本不仅拓工精致,而且字口如新。该拓经毕元、沈志达、费念慈等递藏,现藏于北京图书馆内。Image